「差傳事工指引」分享(六)--「短宣隊」:意義反省與指引建議

作者:林兆源 (2003年 4月)

引言

近年差傳潮流興甚麼?短宣隊是也!每年的暑假、或是復活節長假,或是聖誕節假期,香港教會都組織短宣隊前赴世界各地,進行「回應大使命」的壯舉,浩浩蕩蕩的福音大軍,進行為期一至三週的福音游擊戰,大大話話好幾百隊,假若以一百隊為例,每隊十名成員,平均花費各五千元,總費用就達五百萬元、再加上隊員為期十天的本來生產力,有形及無形的總花費應達一千萬以上,這還未計算本地差會同工及工場宣教士人力資源的投放,今時今日這數字足叫我們反思一下,究竟在普世福音遍傳的需要下,短宣作出了怎樣的貢獻呢?

說實話,教會是否對組織短宣隊有清楚的目標與異象,大致存疑。甚或有個別教會以為多幾隊的短宣,就是教會遵行了大使命的吩咐,何期可悲!盧家駇牧師指出香港很多的短宣隊,不過是「短宣旅行團」,或極其量「短宣學習團」,至於「短宣佈道團」,除了要面對文代差異和實際的接觸與跟進困難外,更要小心不要違反地方教會自傳的原則[1],故此,教會在推動短宣隊之事工上,應有合宜的心態和健全整固之架構。

要短宣隊辦得成功,首要是定位清晰,目標正確,而事後也是對應定位而作出檢討,去蕪存青,作日後的借鏡與鑑戒。人選是第二重要的元素,不要強把方柱放進圓洞中,那些但求一世中去一次短宣,之後就心安理得的人,請他參加短宣旅行就是了。靈性穩定成熟的隊員,可以帶給宣教士和工場無限的祝福,尋求神在人生中作出引導者,也可透過短宣清晰上主的牽引,作出合神心意的前路抉擇-第三睏成功的因素、就是迫切行程的安排:事前講解,行程前後靈性培育,建立團隊精神,佈道與觀察的要點提示,匯報的準備等等。一次的短宣隊經驗不一定產生一個宣教士,但可以肯定,成功的短宣隊經驗,可以多培育一個宣教承擔者。願意我們一同如此禱告、努力。

  1. 定義
    1. 短宣隊:由教會組織,前往外地作文化考察、佈這事工參與、或任何宣教支援服侍。
    2. 期間:三個月以內全時間的參與,一般是一至兩星期。
    3. 成員:參與者被稱作「短宣隊員」[2]
    4. 短宣隊是甚麼?
      1. 對大使命的回應
      2. 親身體會福音的需要
      3. 自我考驗,明白主旨
      4. 對神擺上的準備,隨時回應主的呼召
    5. 不同文化類別的宣教
      1. 同文化(M1):在語言文化相同的地區宣教--難度最低,例如香港社區的福音遍傳,澳門佈道等;
      2. 次文化(M2):在語言文化有差距的地區宣教--難度高些,例如國內事工,以色列華人事工福音服侍本港的土生巴籍人士等;
      3. 跨文化(M3):在語言文化完全不同地區宣教-難度最高,例如國內少數民族福音事工,本地菲律賓人或尼泊爾人事工,非洲花化族等。
  2. 短育隊的意義
    1. 對宣教有具體親身的認識
    2. 可向所支持的宣教士表達關心
    3. 認識體驗誇文化事工
    4. 擴闊眼界
    5. 確定神在生命中的帶領
    信徒應參加短宣嗎?以上各點的含意已十分清晰,不需多作解釋;反而基於以上的意義,引伸出一個的論題,就是應否鼓勵信徒每年都參與短宣活動?不同的人會對此問題有不同的見解,讓我稍作個人觀點的申述。80年代的宣教士,大多沒有先去工場體會,可能因為經濟不許可,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根本沒有需要;宣教士大都抱有「破釜沈舟」的心志,不成功便成仁,先到工場體會一番便成為「奢侈品」;反觀90年代出工場者,幾乎沒有不先曾到過工場,不是因為他們沒有信心,而是成長不同,要求不同,倒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九零年代初之調查,宣教士受短宣經驗而向最後踏上宣教路者,佔百分之三十;相信今年稍後差聯的調查報告,這個數字會更高。)但為了不浪費主賜給教會的資源,也明白短宣本身對當事工所能產生影響力的限制性,教會在推動短宣時,應給予參加者明確的指引,次數參加亦應一次起兩次止,足夠來明白工場需要和神的引導就可以了。於是乎教會推動的短宣重點,不在乎「深度」,應在乎「廣度」,意思就是說,我們明白一年一次兩次短短兩周的服侍,並沒有可能結出深度的成效,當地的傳道同工,才是真真正正的撒種與澆灌者,叫他們成長茁壯的乃是神;於是乎我們不求在遠方或異文化的工場上留下「佳美果子」,乃在乎讓更多的教會會眾生命中有參與體驗的機會。假若有會眾120名,每次有10人參與短宣體驗,就可以組織12次(亦即12年)的短宣隊!再假設教會中只有七成人會先後參與短宣,這個教會在日後推動宣教參與上,至少有80人以上會更明白及共鳴在講臺上所傳講關乎宣教的內容、意義及目標,豈不正可跨越今天堂會推動宣教事工的難阻嗎?今天仍有教會在推動著「深度參與」的短宣事工,每年,甚至每幾個月去同一地點作培訓、作佈道和跟進,請切身處地想一想,香港教會若只倚靠別人這樣的佈道和牧養,能健康成長嗎?我們不能,為何卻以為別人可以呢?為何教會仍作如此徒勞無功的服侍?請三思加上禱告,策劃真正榮神益人的短宣。真的不適合定時、定點、定人去作短宣嗎?親愛的肢體,我不欲在此向你頭上澆冷水,我只指出一件事,跨文化教會的建立,並不可能靠短宣隊完成,本地教會的成長,更不倚賴外面間歇式的參與來成就。假若看差了,我們就成為掩耳盜鈴者,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國內佈道事工又如何?這是另一個闊大的課題,我只想講出一點:今天在回歸後的場景來看,雖然生活形態及文化之差異,香港在華人事工上的參與,已成教會宣教不可缺少的一環:假若堂會因本身成長積弱,傳道同工流失,經濟面對大考驗,佈道熱忱減少等等的時刻,國內「宣教」會否成為「信徒靈性美沙酮」,以為既做了不少的事工,對堂會的積弱也不會有甚麼「罪疚感」!老實說,沒有健康的教會,又何來健康的宣教參與呢?再者、東面做一點、西面做一點,各有根據地、各有網絡圈,資訊不通,資源重覆,這種百花齊放式的投身,能有效的去幫助教會的建立嗎?求主賜你我聰明智慧,隨主的心意而行。
  3. 認識短宣隊的限制與學習
    1. 言語不同:在跨文化中,短宣隊成員要願意去學費聆聽、學講簡單的對話。目標:能用本地話問安、介紹自己的名字、使用洗手間等日常起居用詞,並學習以本地話唱一首詩歌。
    2. 文化誤差:明白自己的文化生活習慣與當地人不同,無論在宣教士面前、在隊員中間、以及在本地人前,不要說出批評的話。
    3. 越幫越忙:參加短宣者多是較年輕的一群,在跨文化中犯錯也在所難免,卻未必容易接受勸導,可能要宣教士花上時間精神來收拾殘局。所謂未免其利、先見其害!
    4. 勞民傷財:花費時間、人力物力、金錢作一兩星期的短宣,果效真的顯著嗎?
    5. 心理補償、違背使命:假若教會以為多辦幾次的短宣就是完成大使命,短宣就成為完成大使命的絆腳石了!正如前文所說,短宣是幫助信徒體會經驗跨文化福音的情況與需要,促成委身者的出現並踏上宣教路;短宣絕非長期宣教的代替品。
  4. 如何籌備
    1. 清晰目標:在差傳委員會中清晰釐訂堂會短宣的目標及準則。
    2. 選擇地點:留心信眾的文化、語言、體力、恩賜、教育及經濟的因素,也不是愈遠就愈好。
    3. 合作夥件:堂會雖有力自辦短宣,但與其他差會合作卻可擴闊心胸,能更多了解合作的張力等。
    4. 招募隊員:基本要求莫如穩定的靈性生命、有愛主愛人、熱心事奉的表現,願意接受教誨的心。
    5. 合宜訓練:隊員必須在出發前接受與工場相關的訓練,知道禁忌,對要承擔的職務有充足的準備。
    6. 禱告準備:建立代禱網絡,要知道不是倚靠勢力,也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耶和華的靈方能成事。
    7. 籌募經費:短宣費用高昂,比一般的旅行團付出更多,基本上短宣隊應該自負盈虧,教會不宜用差傳經費來津貼,若有實際需要,也應有明確的限制,對個別人士作出津貼次數的限制,以避免誤用會眾對宣教的奉獻。
    8. 智慧領隊:領隊是短宣的「靈魂」,他不單要安排大小事務,也要守望讓人的靈性及生活的態度,所以挑選領隊必須加倍小心。
    9. 忠誠匯報:隊員應有「使命感」,將親身體會透過見證、照片、錄像等途徑來激勵其他會眾的參與,故所分享亦應有別於一般生活見聞,要以福音為題,挑起沒有參與者的代禱與關懷。
    10. 薪火用傳:自己的參與外,也應促成別人下次的參與,才是有效的建立生命影響。
  5. 金錢津貼假若短宣的最大「受益者」為參加者本身,他/她就有義務在報名前預備所需。我們不贊成肢體先報名後在弟兄姊妹中籌措所需,這會做成湊錢給人外遊的錯覺!至於應否動用差傳奉獻作支持,我想應該有成文的原則,例如:津貼額不超過應付全數百分之十;每一位肢體不應享用教會津貼超過兩次;津貼短宣之金額不應超過全年差傳奉獻總數之五等等。各堂可按情況來修訂。
  6. 參考書籍、文章
    1. 書籍盧家駇,《我是宣教士?--短宣體驗與短期宣教士》,香港差傳事工聯會、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聯合出版,1998年。
    2. 文章<正視短宣>/盧家駇<致主內短宣籌辦人>/郭貴珍<短宣隊,努力!>/周成<轉捩點--短宣改變了他倆的生命>/熊黃惠玲<短宣過後又如何?>/熊黃惠玲<短期宣教--短宣四要訣>/龍維耐、蕭念全<短宣或短酸之後>/宣道差會刊物編輯室<如何籌備短期宣教學習>/熊黃惠玲

[1]盧家駇,《我是宣教士?--短宣體驗與短期宣教士》,p.19-22。

[2]至於「短期宣教士」,為期參與三個月以上的宣教事工,多以本身之專業來作服待。按《北美宣教手冊》第十五版的標準,任期少於兩個月,或只作地區視察的,不能算作短宣行列。

[3]如欲索取以下的文章作個人閱讀參考,請直接與本人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