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水堂少年團契與崇拜改革

作者:余仕揚 (2003年 8月)

上平在二零零零年七月開始少年崇拜,目的是配合週六的初中和高中少年團契,讓少年人在敬拜、教導,和相交幾方面都能兼備,得著全面牧養。慣常的做法就是將少崇安排在主日大堂崇拜時同步進行。連同導師計算在內,起初有20多人出席,兩年後卻只有10餘人出現。然而週六的兩個少年團契都有人數上的增長,普遍的靈命卻未見穩定,相信與少參加崇拜和缺乏有系統的栽培有關。以上的現象可以從幾方面解釋:

  1. 少年來源:按來源分類,教會中的少年可分為從內而出(內出)和從外加入(外入)兩類。內出的就是肢體的子女或親屬,通常他們自少就在家庭或教會中被基督教信仰薰陶,無論願意與否,很多都聽了耶穌和返了教會十多年,態度上較為被動。內出的少年是較為穩定出席主日少崇的一群,不是他們主動地參與,乃是家庭週日的必然節目,所以他們對信仰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聚會態度偏向冷淡,多與自少在教會中一同長大的子弟相熟,不容易結識外來背景的同輩。外入的就是藉校園事工、街頭佈道或朋輩邀請參加聚會的另一班少年人,他們尋覓信仰的動機較為自發,不像內出的一群有家人催促。外入的少年人聚會態度較為熱誠,較穩定出席週六團契,相交情況較理想,卻甚少出席主日的少崇,對真理的認識貧乏,靈命的成長難以穩定。
  2. 少年資源:時間分配似乎是現今少年工作最須要適應的問題。學校和家長對學生繁重的校內和課外要求,並學生本身對學術、興趣和娛樂上的追求,再加上交通的轉接都消耗今日的少年人不少時間、精神以及金錢等資源,他們就只得在資源分配上作出取捨。通常少年人只會每週返教會一次,外入的出席了週六的團契往往就會缺席主日少崇,而內出的就只跟成人返主日少崇而不出席團契,穩定出席兩日聚會的寥寥可數,只有極之委身和時間許可的少數。教會就似是在週末兩日之間服侍兩批不同對象,他們不是聽道多、團契少(內出的),就是團契多、聽道少(外入的),視乎他們選擇出席崇拜抑或團契。
  3. 少年開源:上平以往編排少崇領詩和講員都用慣常的分工做法,就以講道為例,以本堂四位傳道同工輪流分擔講壇事奉(像大堂崇拜的編排),檢討後就發現由專責少年事工的傳道同工來負責少崇講壇是更理想的做法,因為專責的導師對少年人認識較多,所預備的信息和演繹風格就較能適切少年人的靈程、需要和感受。缺乏適切性的講道往往是少年人提不起勁聽道的原因之中。另一方面,開始邀請年輕人參與事奉,培育他們的服侍心志和技巧,加強歸屬感。這是人力資源上和少年人事奉承擔的開源做法。

經過兩年少年崇拜的經驗,上平盼望更全面服侍少年人,讓每位年輕人兼備崇拜、栽培和相交三方面的牧養。於是,上平決定在二零零二年八月十日(週六)開始將少年崇拜和團契改革,轉變的內容包括:

  1. 少年崇拜(週六下午2:00-2:50pm):將少崇安排在週六司團契同日舉行,讓少年人可集中在一日內參與敬拜、教導和團契。又盼望能集合內出和外入兩類年輕人一同敬拜,一方面加強敬拜氣氛,而另一方面讓他們能在講道上吸取靈糧,學習真理,漸進成長。領詩、司琴和司事等崗位都邀請年輕人承擔,加強他們的歸屬感。講壇多會由兩位專責少年事工的傳道同工負責,按照我們對少年人的認識按時分糧。崇拜通常以經卷式教導聖經,亦會按須要加插專題內容,間中會邀請合適的外來講員負責。
  2. 少年培訓(每月第一、三週六 3:00-4:00pm):為顧及不同年齡和靈命的需要來作栽培,上平設立一個獨立於成人主日學的培訓系統,每月兩次在崇拜之後開辦適合少年程度的福音班、初信班、基督生平和信仰實踐等的聖經小砠。少年會根據他們的靈程被邀請加入不同的組別中,祈盼能按部就班地學習真理和成長。
  3. 少年團契(每月第二、四(、五)週六 3:00-4:00pm):相交是每位信徒都必須經驗的學習和生活,對於活潑和熱愛群體生活的少年來講就更是不可缺乏的一環。有了崇拜和培訓的安排,上平的高中和初中團契就可以集中處理年輕人的相交生活,每月最少有兩次團契聚會,因應個別團契的整體生命和生活狀況設計相交活動。這也可讓外入和內出的兩組年輕人熟絡起來,打成一片。特別可以幫助內出的一群建立屬於同輩和自發的信仰內涵,讓靈命獨立和成熟起來。

在起初改革期間,教會誠邀作為家長的肢體幫助子女適應這改變,使慣常參加主日少年崇拜的少年人可以騰出每週六下午參加少年聚會,然後另再安排用週日或其他時間來補習、上興趣班、溫習或休息。若要子女與他們繼續出席主日的大堂崇拜也絕對歡迎。很感激家長們的合作,改革的過渡十分順利,差不多所有原先參加主日少崇的少年人都能轉型至週六的聚會。

改革至今有十個月,若排除近期會考和非典型肺炎的影響,改革後的少年崇拜出席率算是理想,由兩年前只得十餘人,至現今二十至三十多人不等,有時更有超過四十人。而團契方面,雖有人仍然不穩定甚至拒絕參加崇拜,但也罕有因改革導致流失的團友。在靈命方面、因應信主階段來按靈命而栽培,團友的成長也較以往穩定,靈命參差的情況有明顯改善,也較為容易跟進新朋友的信主情況。相交上,內出和外入的兩類年輕人也漸漸接納對方、建立關係。

週六聚會的挑戰是,很多學校視週六為課外活動或補課的黃金時間,學生很多時候是沒有週六的假期,同樣要參加學校各式各樣的活動,影響出席,同時也影響一些本身作老師的少年團契導師。中學生的升學或就業是另一須要面對的挑戰,如河幫助他們銜接上主日的崇拜和重新安排團契的生活,正是上平現正思考的範圍(上平的高中團友有很大部份是中五生,中五以上的只有數位,暫時未有相應的大專/職青團)換言之,在顧及少年的事工之外,教會亦必須設計一套能承接、承擔和適切現今大專/職青的牧養架構,一方面避免流失,另一方面預備收割大專/職青禾場的莊稼,未雨綢繆。

「少年人用什麼潔淨他的行為呢?是要遵行你的話!」(詩119:9)教會盼能盡心竭力地培育家庭、教會和社會所寶貴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