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點滴-特區教會的契機

作者:謝成光 (1997年 6月)

  自從一九八四年中英簽署聯合聲明開始,香港社會面對的衝擊便一浪接一浪,在十三年長的過渡期中,輾轉至今不覺已剩下不足一個月的時間。本文嘗試在香港教會面對九七回歸之前,作出一些點滴的分享。

一、人心的需要

  自從特首董建華先生的選出,及回歸日期越趨接近開始,我們見到香港出現了一種接受現實的穩定,大家已漸漸做好了面對九七回歸的心理準備,特別是隨著香港經濟稍微復甦及政局漸漸穩定,香港人的移民意欲已下降至15%,在亞洲區較南韓(20%),新加坡(19%),日本(17%)等國家移民意欲還要低。此外,由於香港較易謀生,移民回流率竟高過五成,足見香港在經濟發展上的吸引。

  除了經濟及政局方面稍為穩定外,香港其實在面對不可知的前途之下,出現了不少末世風情的隱憂,例如炒風熾烈,唯利是圖的風氣,不少人成為了不務正業的「炒家」。又由於生活空間的狹窄與苦悶,雞毛蒜皮的事也可以被傳媒造勢,「家事」竟可成為全港矚目的「大事」。香港人心在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教會應該把握機會將「真平安」介紹給他們。

  事實上,香港回歸仍有不少不明朗的因素,將來是否真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不少人對之抱有懷疑。我們的經濟繁榮、政治穩定是否好像肥皂泡,會一觸即破呢?普遍港人實在不知所措,沒有把握,於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當」。我們實在應把握這個契機去傳揚賜真平安的福音。

二、教會的更新

  自八九年六四事件後,香港發生了移民浪潮,而香港的教會也不例外,大批教牧移民離港,突然間造成了領袖的斷層,但主卻非常合適地安排了不少比較成熟的肢體蒙召獻身,結果,產生了新一代的牧者,承接了事奉的崗位,給教會帶來了朝氣。

  今日我們的教會共有傳道同工60多人,新同工當然人數很多,但我們卻仍有不少具深厚資歷的同工守著崗位,以舊帶新。每逢週二的上午,我們有同工團契,成為彼此支持與牧養的系統;而且聚會內容亦頗有份量,使我們得益不少。我們其中也時常探討教會在時代轉變與弟兄姊妹成長中的定位,以求能尋找出一條牧養教會的合適之路。

  至於特區之後教會應如何應變?我們見到不少教會已有走向小組化的改變,其中也不乏成功的例子,所以我們在現行的架構內加強小組,希望對牧養帶來幫助。但我們必須明白,小組化只是一個方法,並非甚麼萬應靈丹,最要緊還是建立弟兄姊妹的支持系統,叫他們可以得到靈裡的交通和支持。後現代的社會需要感性支持,又重視個人的關係,因此教會的聚會除了真理教導,更要看重人心的需要。

  另一方面,今日弟兄姊妹面對的壓力乃來自工作的要求和競爭;並且世俗主義、物質主義的洪流也在在衝擊著教會整體,盼望我們能在「情」與「理」方面給予弟兄姊妹更多的支持及真理的造就,以致我們的肢體能在這世代成為明光照耀,將生命之道顯明出來。

三、福音的機會

  香港每日共有 150人持單程證來港;並且按照基本法規定,港人內地所生的子女,九七後可以成為香港合法居民,因此估計將來香港人數將猛增至八百萬人。另外,還有不少國內的幹部、外勞、遊客等來港,我們在街上聽到不少人說普通話。你有沒有打算向他們傳福音呢?

  新移民的福音工作實在刻不容緩。他們因著文化及生活習慣的差異,要適應香港社會便需要支援,這時若我們能伸出援手,並且將福音帶給他們,豈不是一個完美的服侍嗎?

  至於那些外勞、學生、幹部、遊客等,也是我們的傳福音對象,因為當他們領受了救恩,回到內地之後便可如輻射般產生影響,將救恩擴展至各省各地,你有嘗試向他們傳福音嗎?

四、家國情懷

  習慣在殖民地生活的香港一代,明顯是沒有國家觀念的。我們害怕研讀歷史,甚至不少人於高中時便沒有修讀中史。我們會以做香港人為榮,但要認同「中國」,卻感猶疑。我們讀聖經,看見其中不少人物均甚具愛國情懷的,如日理萬機的但以理、淚眼先知耶利米及愛國愛民的尼希米等人。反思 神讓我們生而為中國人,自然便應該有自己民族的承擔,正如保羅視猶太人為自己的骨肉之親。

  隨著香港的回歸,我們將成為中國的一部份,香港特區將與國內有更密切的聯繫。最近新開了港京線、港滬線的直通火車服務,意味著香港與中國更加接近。趁著這些機會,我們應嘗試更加認識與了解自己的國家,多一些到國內旅遊考察、探訪教會。此外,更應學曉普通話,增加與國內同胞溝通的能力。

  除了旅遊之外,我們將會有更多的弟兄姊妹因著職業的需要,跑遍各省,並且可能要長期駐守,那時你有想過這也是服事當地教會、傳揚福音的好機會嗎?另外,也會有弟兄姊妹參與很多學者、學生或不同專業的交流團,除了學問及專業交流外,你可以爭取福音及靈性上的交流啊!

  家國情懷是需要培養的,但願我們在回歸成為中國特區後,對香港對國家有更多的了解認識,從而生發更多的接納與承擔。你現在做好這個「愛鄰舍」的準備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