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契小組牧養再思

作者:江耀洲,李柏燊 (2003年 7月)

A‧現況

撒母耳青年團契(旺角堂)在過去五年多嘗試在團契內加強小組牧養的元素。每月有循環聚會模式,包括講道聚會、「小組任你點」、查經及教拜。「小組任你點」由各小組自訂內容及時間。每小組由兩位團友作組長帶領,導師則為組長中的大組長。團契仍以群體牧養為方向,而小組是實踐團友彼此牧養的地方。每月第二週的「小組任你點」聚會內容是由各小組在年頭經由全組成員共同商議和釐定:有小組訂了整年的內容是每月認識其中一位組員,有小組討了整年為查經及相交,有小組以認識大家的成長為內容……等。各從其類地開組,有小組選擇在弟兄姊妹的家裡開組,有的選在郊外,有的一起往探望開工的弟兄,有的一起往探望患病的家人,有合組燒烤,有的一起往澳門旅行……等等。

B‧回顧

回顧在96至97年間,撤母耳團契面對第一次轉型,團契中越來越多弟巳姊妹踏入社會工作。而當時面對的困難包括:忙碌、工作壓力大、身體疲乏、戀愛考驗、經濟負擔的壓力、價值觀的衝擊及信仰上的掙扎等。在那些年間,團契中部分弟兄姊妹開始返團契不穩定,即使回到團契當中聚會,也不容易投入;部份弟兄姊妹卻仍未能融入團契,變成常常獨來個往的「獨行俠」:而亦有些弟巳姊妹更因為信仰根基不穩固和缺乏支持‧最後終於離開了團契。

C‧對策

有見及此,職員會除了不時為團契了望祈禱外,也心如火燒地要商討對策。最後大家同心仰望神,嘗試藉著小組牧養來面判以上的挑戰和尋找出路。當年就是憑著一個眾志成城的的口號:「促進溝通、深化關係、互相支持、彼此牧養」來開展小組事工。職員們懷著戰兢的心期望透過小組提供機會促進弟兄姊妹間的溝通和建立關係,從而增進彼此間的深交,讓弟兄姊妹能有心靈上的接觸和深交,以獲得支持和增強歸屬感,同時亦期望透過小組以便吸納及照顧新明友。

另一方面,小組牧養也帶來深層的反省,就是事奉資源的重新配搭。過往團契的事奉資源主要是投放在事工上,而小組牧養的方向則叫團契重新正視及將資源集中在關顧弟兄姊妹身上。即是將事奉的焦點從事工取向,轉移到以關心弟兄姊妹為優先。通常團契職員會把主要以事務性分工,負責不同部門分工,而小組牧養的方向即是將團契最資深的弟兄姊妹放在小組組長的崗位上,作關顧組員的事奉。

小組牧養也有不同的模式和程度,當時撒母耳團契是推行以團契為主體的小組化,就是在團契內把弟兄姊妹分成不同小組,作關顧和牧養。根據團契週往的經驗,很多時候因組員相約不到時間而最終開不成小組。因此,團契就把每個月其中一次團契時間來開小組,這樣每年就有十二次小組的時間,而且也解決了因約不到時間而不能開組的困難。團契為了加強小組的歸屬感就讓每個小組有更高的自由度,每次開組時間、地點和內容都交給各小組自行決定。另一方面,對組長的支援也很重要,所以每月都有組長訓練及祈禱會,以培訓組長加強為組長及組昌守望。分組方法,大家都認同以性別分組,相信這樣會分享得更深入和更多共鳴。因此,團契就分為三個姊妹組和兩個弟兄組。

D‧感恩

不經不覺團契的小組化已推行了五年多,到現今,當中很感受到有主的保守、帶領和恩典在我們當中,以下是其中可數算的恩典分享:

  1. 在這五年內,主讓弟巳姊妹們有更深入的認識。過往有些弟兄姊妹感到團契有小圈子,不容易進入他們當中,感到自己很孤立。但透過小組的設立,每個弟兄姊妹都分入不同的小組,小組提供了團友互相認識的機會,讓每一位團友也有被關心和去關心別人的機會,打破了小圈子,而讓團友更投入團契 。過往弟兄是不容易開放自己和主動分享,現在開組時已經較容易和自然地分享自己的難處和掙扎了。
  2. 當團契由讀書轉變為工作團契時,對弟兄姊妹的打擊是很大的,因這期間正是團契最容易流失團友的時候。感謝主,在這些年間撒母耳團契的出席率,仍然維持得很穩定發展。
  3. 小組的組長因團契的事奉得以成長:一些組長已被邀請擔起教會其他崗位的事奉,如少年團導師,家長組事奉等。
  4. 在日前SARS事件中,團契除了移師到戶外地方進行外,另一方案就是將聚會內容分發給各小組,機動地將團契化整為零,由各小組自選地方、時間及地點進行。小組就在這方便提供了很大的彈性,使團友繼續有聚會,彼此支持相交,更可以減少被感染的風險。
  5. 對因工作,及參與其他少年團作導師而未能出席團契的團友,小組可以作他們的支持點:由於小組可靈活自訂時間和地點‧為更容易照顧未能出席團契的團友,因著每月一次參加小組的機會,使他們仍可維繫與團友的關係,相信對他們的事奉及工作能提供很大的支持,使他們不易流失。
  6. 因為小組內形成了一個互相關顧的網絡,組昌間為對方的需要有責任彼此承擔,使團契每一成員都被維繫在一個關心的系統中。當任何組員有特別需要時,小組往往而有明顯的功效。
  7. 每一個小組因為人數較少易於關顧,所以新朋友也較容易投入和產生歸屬感。

E‧在推行小組上,也會遇到不少的困難

  1. 事奉人手不足:團契希望每組皆有兩位組長可以互相配褡,且分擔壓力。但事實上團契卻不容易提供足夠的事奉人手,部分資深的團友,因為被邀請作教會其他的事奉,也未能參與組長事奉。
  2. 由於某些組長的事奉年資較淺,所以組長亦未能作出主動牧養的角色,為了避免組長的責任過大,所以團契將組長的責任集中於聯絡和統籌小組事宜及畫量關心組內的成員,並不敢提到牧養的層次上。當然也期望透過互相分享、鼓勵及支持‧而產生互相牧養的果效。
  3. 弟兄妹妹對團契小組化及小組牧養未必有相同的看法。團契職員嘗試參與小組牧養的課程,並向各團友推廣異象。但各職員和團友的事奉恩賜及事奉心志也不同,所以團契只可以按著團契弟兄姊妹所達到的共識,同心發展有撒母耳團契特色的小組。
  4. 一些小組組長未能提供足夠的關顧牧養給各組員:而團契的集中餵養形式就能補小組的不足。

F‧挑戰

在週去的五年,憑著于父的恩典及團友們的同心協力,可以說是團契已平穩過渡到在職團契了。在五年後的今天,還不斷有新朋友加入團契,離開的弟兄姊妹並不多,有數位弟兄姊妹因做了少年團契的導師而未能返團契,但團契的出席人數仍維持三十人左右。部分弟兄姊妹更承擔教會更重的事奉,有兩位弟兄姊妹全時間奉獻,有不少的弟兄姊妹參與教會其他事奉如家長小組(團契),兒童崇拜及教會各部的事奉。感謝主現在團契的出席人數仍維持三十人左右,而活躍團友則有四十九人,真的看到團契過在質和量上都有所增長。

小組還具有發展性,當團契將要面對第二次轉型,就是越來越多弟兄姊妹結婚,這是很開心的事情,但對整個團契來說卻要進入另一段的適應期。因此團契成立了第六組--夫婦小組,希望透過夫婦小組來幫助已婚的弟兄姊妹適應婚後的各項生活。

結語

在團契週往五年來,小組對團契明顯有正面的影響。記得在今年五月教會的肢體交通會上,內容是撒母耳團介紹,其中一部份我們邀請了三代的團友出來分享‧他們分別代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及21世紀的團友,他們都不約而同,分享到在團契裡很感受到愛,弟兄姊妹很有愛心。模式並不能叫人成長,叫人成長的是愛,是主的愛。撒母耳團契未來的方向,仍以同心事奉,建立一個滿有思典(愛)和真理的團契為目標。願榮耀歸與主。

後語

文中提到團契由職青團轉型到較多已婚肢體團契,因而成立了夫婦小組。其實已婚肢體多的團契應著力加強小組事工,因夫婦們喜歡彼此家訪及在家中開小組共進餐,建立深厚情誼是這時間團契重點之一。分組的方法可以按情況混合已婚與未婚者,也可以是純已婚者組合。

另一做往是在星期日講道會後開夫婦團契,這形式特別適台有孩子的夫婦,因星期日一站式的聚會(崇拜後有團契)叫他們較易出席團契,更可吸納新的夫婦。很多堂會已有這類夫婦團契,例如尖沙咀堂的親子團契便是很好的例子。(請參考本書吳少芬姊妹關於西灣河堂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