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契的更新

作者:蔡蔭強 (2003年 5月)

團契的功能

平安福音堂過去三十年的成長,叫我們學會了除主日崇拜外,教會必須有一機制教導肢體,在屬靈生命裏成長及建立歸屬感,正如馬太福音28章的大使命不單叫人信主,更是「凡我所教訓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平安福音堂的團契正是這機制,我們的團契在過去的三十年,蒙神大大的賜福,成為教會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之一。仔細分析蒙福之原因,可以看見我們的團契龍夠有效達成教會三大目標:

  1. 肢體相交:團契可以讓團友建立深厚的情誼,互相關懷支持,也有忠心的導師們輔導教養,使團友在愛中成長。
  2. 聖經教導:團契可以在聖經真理及信徒生活上,提供有效及適切的教導,使團友在讀經和靈性上有熱心追求。
  3. 佈道事奉:團契可以讓團友學習事奉,學習關顧新朋友,齊心傳福音,讓團契在人數上快速增長。

團契的考驗

時至今日,由於各方面的環境轉變,團契的功能和牧養果效也頗受考驗。

  1. 團契相交功能減弱:現今的肢體非常忙碌,星期五遲放工及星期六加班是常事,加上進修壓力大,使團契聚會人數大減。筆者曾做調查,發現有五成以上的團契在過去數年人數減少過半,人數上升的團契不及兩成。與此同時,團友出席團契的穩定性也減少。由於團友不穩定,這次出席的人與下次出席的人可能很不同,使團契的相交和歸屬感都大受打擊。
  2. 團契教導功能減弱:調查結果亦顯示三至四成團契的聚會人數是二十人以下。這些團契普遍事奉人手不足,職員事奉吃力,但行政工作及會議並不減少,也由於邀請講員非常艱難,這些因素都影響了團契聚會的質素,削弱了團契教導的功能,也使事奉者增加挫折感,甚至有事奉人員流失。
  3. 團契佈道功能減弱:不單肢體們返團契聚會困難,對新朋友而言也同樣困難,似乎新朋友較容易返主日聚會,要他們再參加團契有一定阻力。筆者曾遇過新朋友因不能返團契聚會而未能「埋堆」,參加主日聚會很久仍未能投入教會生活,這對吸納新朋友做成一定影響,所以,人數有增長的團契寥寥可數。讓我們一同反省,究竟自己的團契在去年帶了多少人信主又穩定參加團契聚會呢?職青和已婚肢體固然困難,連中學生也因活動多和選擇多而不能參加團契聚會,或許這是我們的少年團契發展最大的難處。

除了團契的困難外,我們的聖經班(或稱成人主日學或查經班)也遇到困難。筆者問過不少的堂會,發現很多堂會的聖經班人數不多,只及主日崇拜出席人數的三成,較踴躍的只有五成至六成,這實在叫人擔心,長此下去,我們新一代的肢體既缺乏團契的栽培和教導,又缺乏聖經班的學習,屬靈質素勢必下降。其實香港其他教會也面對一樣的問題,香港教會整體參加成人主日學的人數只佔崇拜人數三成八,出席成人團契或小組的不到四成六[1],可見肢體受造就的情況並不理想。外堂如九龍城浸信會在1999年參加主日學和主日成長班的會眾只佔崇拜34.5%,參加週六助道會(類似團契聚會)的只有21.5%,同時出席主日學成長班及週六助道會的則只有三百人[2],不到10%,有段時間更低至二百人。[3]可見若想提高教會的質素,認真思考改善成人聖經班及團契是勢在必行的事。另一篇文章「外堂團契模式」將簡介九龍城浸信會的團契更新及播道會思福堂的團契模式,請參閱。

各堂會的團契更新嘗試

面對這些問題,很多平安福音堂堂會經已努力作上不同的聚會形式改變。有堂會加強團契內的小組,例如每月有一次或兩次的小組聚會,地點形式都是由小組自決,為求小組更多相交和發揮小組的功能。另一些堂會則為了減少行政的負擔,把相同時間聚會的團契聯合力量,安排多一些聯團聚會,既可改善聚會質素,也可調節資源的使明。另一些堂會為了加強聖經班,在聖經班內注入相交成份,例如聖經班以分組形式查經,又或是按團契分組。

外堂的團契更新

我們研究了九龍城浸信會及播這會恩福堂的團契更新模式,供大家了解。由於本文篇幅所限,請參閱本月報另一篇文章「外堂團契更新。」(仕揚弟兄作過一些研究及訪問)

團契更新的建議

以下是一些建議供大家參考,以拋磚引玉。各方案有不同程度的改變,大家可以按自己堂會的地方及人手等資源作調節。

A.加強小組事工:

  1. 團契可以安排每月一至兩次小組聚會,聚會時間、地點、內容由小組自決,這樣可以照顧到團友返聚會的時間問題。例如有團友需要到其他團契當導師,時間與自己的團契相撞。有團契因這安排使聚會人數增加,也使這些出外事奉人員得到支持。至於小組的分組原則,筆者建議是以熟識為主,因小組的目的不是為認識團友,而是要深交。由於深交建立需時,小組組員最好兩三年才作改動(當然可以按需要作輕微改動)。
  2. 小組聚會必須有交心分享的時間,讓大家觸摸到其他團友的需要和心靈掙扎,達到彼此支持和代禱,有團契因此能建立更深的情誼。
  3. 化簡團契事務,讓資深的職員及團友當組長,使他們主力擔負牧養工作。
  4. 小組(甚至團契)各方面的事務安排,可以嘗試分給其他團友負責,使人人有機會學習事奉。
  5. 團契多安排不同的訓練,例如佈道訓練及實習,使大家不忘福音異象。
  6. 筆者見過不少新朋友很喜歡參加小組聚會,最終信了主,因為現代人很需要支持和關懷。
  7. 導師或傳道人可在職員和組長會內多訓練和造就職員組長,也與他們多有深交,彼此支持。

B.團契多共用資源:

教會在相同時段若有多個團契聚會,且團契人數不多,可以考慮多辦聯團聚會,例如有堂會逢第一及第三週便有聯團聚會,聚會內容可以由教會建議,他們發現這樣可以省卻不少資源,內容較有質素,亦可使職員們多享受聚會,人數多了也可以增加聚會的熱烈氣氛,事奉者(如領詩)會較認真,新朋友也多起來。至於其他兩週由團契自己安排相交或小組聚會。筆者強調這不是把團契聯合了,我們只是節省資源,使現今極有限的人手資源放在屬靈的事奉上。所以團契應放更多時間在牧養和傳福音的事上,在今天的環境下,事務則應盡量減少。

C.主日聖經班加入「團契」因素:

  1. 這方面已經有不同的嘗試,似乎是大勢所超的。例如有堂會的主日聖經班是以分組的形式舉行,他們分組的方法雖然是跨團契的,但這些組通常都會延續兩年或以上才稍作調整。這「團契」因素可能是他們聖經班人數眾多的原因。
  2. 又例如有堂會的聖經班是以團契分組的的。這樣既可使查經班人數增加,又可以增加團契的凝聚力,最重要是能夠吸收主日的新朋友。筆者觀察很多堂會的主日新朋友不少,但他們不能返團契,以至教會未能完全吸納他們,使他們投入和成為門徒 (assimilation) 。聖經班若以小組吸納他們,雖然他們未必能返團契,但對他們的成長及教會的增長都有好處。
  3. 另有堂會嘗試把團契的時間改在主日崇拜後舉行(當然團契聚會形式要有調整,例如多有查經)。這方式有多個好處:
    • 適合轉型中的團契:很多長者,婦女及已婚團契都在主日時間聚會,因為他們平日未能聚會。筆者觀察一些堂會的職青團由於已婚及有兒女的肢體多了,在轉型時候團契轉到主日聚會,人數頗見增長。
    • 容易吸納新朋友:因為現今的新朋友生活時間緊迫,只能付上一段時間聚會(例如主日崇拜加聖經班),我們若想福音工作有效,必須敏銳新朋友的需要和實況 (seeker-sensitive) 。
    • 集中牧養(一站式牧養)。我們的聚會應盡可能集中不同牧養功能,使聚會有效達到完整的牧養,包括教導、相交及傳福音的目標。例如筆者的堂會在主日及週六分別是服侍兩批不同的少年人,反映他們因生活忙碌而只能返其中一日的聚會。若週六的少年人只有團契聚會,沒有聖經班,他們的聖經基礎會很薄弱。倘若星期六的團契既有團契的功能,但也不忘敬拜、教導、傳福音、事奉訓練等,他們的屬靈質素會大大改善。所以有些堂會把週六的少年聚會變成先有少年崇拜(聯團),然後再進行少年團契和聖經班(按齡分團)。這樣,週六下午便能為少年人提供整全的牧養。這個「一站式牧養」的概念也可以推展至成人主日崇拜中。
    • 特別適合人數不太多的團契:。聚會傾向簡單,可以省人手,不必快太多時間開會定週會,出席人數比較穩定而容易建立深交,又可以在聖經追求上同心,最後還較容易吸納新朋友,使團契增長。
  4. 筆者所牧養的南屯門堂由於是開荒教會,開始時不及三十人,不能以團契牧養,也由於地方較偏遠,所以能在崇拜後以小組牧養,實行「集中牧養」,使團契及聖經班的功能集合在小組身上。這幾年來,我們看見小組能達到栽培、教導、相交,以及吸納新朋友的功效。我們現在共有八個小組,合共牧養近一百七十人。由於小組人數大多(有一小組達三十人),使照顧倍感困難,所以計劃在未來兩年內鼓勵小組細胞分裂,使福音工作更有效。另外,我們牧養的百多位少年,也同時需要「集中牧養」,使他們有更好的成長。

總結,由於社會環境的轉變,我們盼望各堂的團契和聖經班同心摸索一個可行的模式,使教會在教導、相交及佈道三方面都能有所突破。我們深信只要摸著神的意思,一點小小的改變可以帶給團契很大的改善。


[1]彭滿圓:「按齡牧養的理念與實踐」,《教牧期刊》第二期(1996年11月,42頁)

[2]同上。

[3]「按齡牧養——簡介九龍城浸信會的發展模式」,《宣訊》第20期(200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