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堂團契模式

作者:余仕揚 (2003年 5月)

此文章簡介兩間香港大型教會的團契模式,分別為九龍城浸信會以及播道會恩福堂,以供參考。

A.九龍城浸信會:[1]

城浸主任張慕暟牧師在1996年走訪了美國十二間大型教會之後,[2]歸納並刊登了〈近代教會興旺的七大因素〉,[3]就開始構思「按齡牧養」的發展模式,於2000年全面實踐。張牧師對「按齡牧養」的定義是:

顧名思義,「按齡牧養」就是把教會的會友按年齡分類,再根據各年齡組別的弟兄姊妹的獨特背景和需要,作適切的栽培和牧養,目的是叫信徒生命成長,努力投入事秦,在社會生活上有美好的見證,又能有效地經常作個人佈道的工作,使教會整體在質和量得以迅速的增長。[4]

城浸將過往的主日學、栽培成長班和助道會(團契)合併並改名為「成長班」:「成長班乃是將聖經教導、團契相交與事奉裝備三者結合之全人成長操練,使班員成為一個以實踐大使命為己任的門徒。」[5]對比教會分部的做法,按齡牧養的成長班可改善事奉人手上的分配:

傳統的分部方式,往往有將無兵,動員時常缺乏人手,甚至跟別部「搶人」,但在按齡牧養中,部員擔當協助角色,從構思到動員,成長班都是自給自足的。而且,信徒由初信栽培班到主日學都在同一組別中「一條龍」進行,避免轉接時流失信徒。[6]

為要發揮自給自足的精神,成長班內仍然保留以往助道會的職員會架構和運作(即包括班長、靈修、福音、隊長、聯誼、音樂、資訊、事務等職員),[7]只是不再有教會層面的部門與之「搶人」而已。

成長班的宗旨有四:

  1. 靈命成長:強調整全的聖經教導與實踐,並讓班員在禱告中經歷神。
  2. 事奉成長:讓班員發揮所得的恩賜,如火挑旺起來,積極參與事奉。
  3. 關係成長:讓班員之間學習彼此關顧,互相牧養,實踐彼此相愛的新命令。
  4. 全人成長:讓班員透過不同的活動與操練,以得著個人整全的成長。[8]

成長班分成七大年齡組別作按齡牧養:

  1. 幼童組:初生-5歲
  2. 兒童組:6-11歲
  3. 少年組:12-17歲
  4. 青年組:18-29歲
  5. 成年組:30-49歲
  6. 壯年組:50-64歲
  7. 耆英組:65歲以上

關係架構方面,全教會以三個 C 來理解會眾之間的關係層次:

  1. Congregation:全會眾參與的崇拜,較難建立肢體關係:
  2. Class:各年齡組別的成長班,人數在一百人以下,像一個小型教會,肢體關係較佳;
  3. Cell:成長班內的細胞小組,約十人為一隊,肢體關係最密切。[10]

現時城浸有五堂崇拜,分佈在週六傍晚、主日上午、中午和晚上,而所有成長班的時間都可以與其中一堂崇拜時間銜接,會眾只須每週到教會一次,就可以參加崇拜以及成長班,在這俗稱為「一站式」聚會中達成敬拜、教導、相交、佈道等功能。而成長班的聚會內容分佈如下(共須兩小時):

  1. 歌頌、會務(包括奉獻、班歌、班訓、報告等)(十五分鐘)
  2. 靈修(十五分鍾)
  3. 聖經教導(四十五分鐘)
  4. 週會時間(如專題、分享、代禱)(四十分鐘)
  5. 導師心聲(五分鐘)[11]

成長班的課程方面,由教牧同工組成的課程發展委員會釐定,按照不同年齡和背景編為,兼顧歷史與文法的釋經以及生活應用,清晰列出知識層面、群體層面及個人層面的三方面學習目標。[12]

基於三個層面的成長信念,城浸將「可持續發展」的教會增長理念落實於成長班中:

  1. 可持續的門徒訓練:在成長班中訓練門徒出去傳福音,以及掌握事奉的技巧之後,再在成長班中訓練別人作門徒。
  2. 可持續的佈道增長:每個成長班都是一隊佈道隊,領人歸主並帶他們到成長班中接受栽培,受浸加入教會。
  3. 可持續的教會增長:成長班如同教會的縮影,當不同的成長班增長時,教會整體也就同時增長。[13]

在「來成長班學習成長,到成長班助人成長」的標題下,城浸轉型第一年已經有超過二千人參與成長班,[14]對比轉型前的1999年,參加各級主日學及主日成長班的會眾只有1068人(佔崇拜人數34.5%),而助道會及週六成長班的平均人數為667人(佔崇拜人數21.5%),同時參加團契和主日學的約只得三百人,[15]有段時間更只得二百人。[16]

B.播道會恩福堂[17]

恩福堂主任蘇穎智牧師認為「影響教會增長的兩大關口」是:

  1. 傳福音及門徒訓練為了不斷吸引新朋友,我們要鼓勵弟兄姊妹不斷帶領人參加團契。教會必須將重量級人才放在此關口。
  2. 領袖訓練要使小組繼續有組長、教會有領袖出來事奉,教會亦必須將重量級人才放在此關口。[18]

首先要了解恩福堂的團契運作:恩福堂每個團契有60至200多人不等,每月最少兩次週會是小組查經、一次家聚,其餘週會可作專題用。在查經週會中,小組帶領20至30分鐘的敬拜之後,會再分為「新人組」和「舊人組」兩大小組類別。根據以上的理念,把守傳福音和領袖訓練兩大「頭尾」關口的是團契中的傳道人。團契的新朋友會被邀請加人「新人組」,內容是三個必修課程,即《一針見血的福音》的福音性研經、《價值觀重整之旅》以及《新生命與新生活》,完成這三個課程後再加上聚會出席穩定者才可申請受浸。而三課程都是由傳道人親自帶領,此乃「頭關」。

完成這三個課程之後就參加「舊人組」,內容是查考聖經經卷,算是門徒訓練的一部份,由小組組長帶領。而傳道人卻負責預備查經材料和在查經前與組長預先查考,預查的目的最少有三:—‧幫助和牧養組長:二‧了解和守望各組情況:三‧作領袖訓練,也就是最終要達到的重要目的,此乃「尾關」。這樣,傳福音和領袖訓練兩大關口都由傳道人即蘇牧師形容的「重量級人才」把守,不容有失。恩福堂傳道同工的核心工作是「建立、訓練及牧養組長,由他們分擔牧養工作。」[19]而每位傳道人最少要負責堂內兩個團契和一個部門。[20]

查經之後小組內仍然有相交、關顧和代禱的時間。而新朋友亦可以參加一個月一次的家庭聚會,但最終都是希望每位新朋友都能在上述團契中的教導和相交模式中穩定成長。除了週三晚上因有三福訓練和主日晚上之外,恩福堂每晚都有團契聚會舉行,另外週三上午有婦女團契,讓家長在子女上學期間可以參加,週四上午則有長者團契。除了團契和小組之外,主日崇拜、主日學和附屬恩福堂的「恩福聖經學院」都是恩福堂十分重視的教導溝道,有部份領袖和組長訓練都會安排在主日學或思福聖經學院中進行。


[1]資料綜台九龍城浸信會主任張慕皚牧師的文章〈近代教會興玨均七大因素〉、彭滿園牧師的〈按齡牧養的理念與實踐〉。(分別刊登於建道神學院出版的《教牧期刊》第二期(1996年11月,3-23頁)和第十二期的文章(2001年11月,41-107頁),以及宣道會香港區聯會出版的《宣訊》第20期的文章〈按齡牧養——簡介九龍城浸信會的發展模式〉(2001年8月)。

[2]包括芝加哥的 Willow Creek Community Church 和最少九間浸信會、參〈近代教會興旺的七大因素〉,4頁註腳。

[3]文章中張牧師認為近代教會興旺的七大因素是:一.信仰保守、方法創新的教會路向:二‧少會議、多事奉的行政組織:三‧整全關顧,活動集中的事工安排:四‧專才領導‧事工專門化的教會發展:五.人人傳道、部部投入的福音工作:六‧觸覺敏銳,迎合需要的外展工作:七.小組關顧、敬拜新鮮感人的牧養。

[4]〈按齡牧養的理念與實踐〉,80頁。

[5]〈按齡牧養——簡介九龍城浸信會的發展模式〉。

[6]同上。

[7]〈按齡牧養的理念與實踐〉,98頁。

[8]同上,90頁。

[9]同上,86頁。

[10]同上,94頁。

[11]同上,99頁。

[12]同上,100頁。

[13]同上,104頁。

[14]同上,90頁。

[15]同上,42頁。

[16]〈按齡牧養——簡介九龍城浸信會的發展模式〉。

[17]資料綜合蘇穎智牧師的著作《直攀高峰--教會增長質量增長的關鍵與策略》。2000年,證主)和恩福堂前同工、現任元朗平安福音室傳道廖志明先生的訪問。

[18]《直攀高峰》, 26頁。

[19]同上,33頁。

[20]詳情建議參閱《直攀高峰》的「見證篇」部份:第二章:〈恩福堂增長關鍵〉和第三章:〈恩福堂小組化的經過〉,22-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