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增峰 (1997年 12月)
崇拜是教會信仰重要的具體表達,亦是教會更新的課題之一。若學習得好,教會便更蒙福、更長進和更同心。參讀經文有先知敬拜的體驗(賽6:1-18)、和天上大敬拜(啟 4-5)。
一、心靈深感神配得敬拜
英文的Worship前半部有worth的意思,即值得,當得。以賽亞在異象中因睹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 這種與神親身的相遇, 大大更新他與神的關係( 6:6-7)和事奉的使命感( 6:8)。一個人對神有多認識,他敬拜的投入與深度也成正比例。所以我們當追求多認識神,多體驗神的偉大和實在,這會深化我們敬拜的心志與行動。
在希伯來文這字更有俯伏之意。事實上若我們佩服神,我們就在敬拜中充滿俯伏的敬虔心意;相反我們心中不服神,我們的敬拜便會膚淺和徒有外表了!
英文還有一字比敬拜具更深入的意味,就是 ‘adore’,很難有一中文可完全表達這字的含意,因這字不單有敬拜,也包含愛慕,歸屬之意。故此我們來崇拜神,不單用理性的層面,還要流露愛慕之情。
異教中像西藏的喇嘛教徒,他們向崇拜的對象,是用五體投地式敬拜。中國人古時見皇帝也有三跪九叩的禮儀,這些場面令筆者感到心靈相當震撼。其實這位全能偉大永活的三一神,是當配得我們這樣的禮拜。故此我也羨慕傳統禮儀教會的崇拜程序中,他們有跪下的儀節(座位前有跪墊可放下),令愛主敬主之情更能從心底裏流露與表達出來。
二、崇拜就是事奉神
英文主日崇拜有稱為Sunday Service,這名稱實在很有意思。原來我敬拜神基本上就是在事奉神, 因為service就是「服事」、「侍立」之意(像僕役般侍候主人),所以來崇拜時當提醒自己,勿只顧我得著多少?這堂道講得好不好?乃要用事奉的心態來進入崇拜中,我們便會開始介意自己諸如未能早到好好的準備朝見神,唱詩不投入,聽道不留心不順服,坐姿不端正等等。有人對敬拜有以下的形容,饒有意思:「神才是崇拜真正的觀眾,而主席、講員只不過是提場,所有會眾都是演員!」我們可能已太習慣去觀賞崇拜,或甚而變成評論員。
以色列人上聖殿敬拜神時,相傳是會一路唱著詩篇121-139篇,向著錫安山前行,組成朝聖的行旅,故此這類詩叫「上行詩」。其實我們回來崇拜也當有朝聖往上行的心境和心態,一直進到神的至聖所,深深與神相遇親近。
最後要論報告的時間,這往往是整個崇拜中最為被疏忽保持敬虔的一個環節,會眾心中常想著「快可散場了﹗」「又是那麼多瑣瑣碎碎的事情﹗」……筆者聽過有一西人教會稱報告時間為The King’s Business - 皇帝事務(或皇室訓示)。是的,我們不是在聽聽新聞,乃是因剛才信息的感動,叫我們在地上履行神的使命時,要實實在在的活出教會的見證,像遵守皇室誥令般的盡心和委身。
三、更新與實際提議(因篇幅所限,未能詳細闡釋以下提議
背後的立論與內容)
1. 足夠會前之安靜
提議擘餅聚會應儘量在講道會前十五分鐘完成,最低限度也要有十分鐘,好讓會眾有足夠時間安排坐椅及整理雜務,然後整體安靜準備進入敬拜。這時候司琴彈奏起敬拜的樂曲加以配合。總之要鼓勵會眾早到及準備安靜心靈。
2. 禮堂設計的再思
裝修或佈置禮堂,若能有空間去加強表達崇拜的美感,便甚理想。過往的設計太注重實用性過於藝術性(當然怎樣作須待再商)。明顯地方較大、經濟較充裕的教會容易照顧及體會這方面。但具莊嚴、美感氣氛的佈置,無疑會叫會眾更能感受神的偉大和美麗。事實上我們活著的世界,不單只是文字訊息,更是充滿圖像,而美麗的大自然正是神偉大的殿堂,叫我們深深感覺神的同在和美麗。
3. 唱詩方面
a. 講道會唱詩時間應該長一點,最少也要有十五分鐘。唱詩太短令會眾未能進入敬拜心靈的準備。(有些堂會只有十分鐘短詩!)信息完後儘量以一詩歌回應,(一兩節也好),情的表達會加強對信息領受之深化。此外主席應多邀請會眾站著唱詩及祈禱,以示莊重和敬虔的心。
b. 領詩應按恩賜配搭事奉。靈性穩健成熟的肢體,唱詩走音的,可多放在教導上操練及參與,不需一定也要放在崇拜領詩崗位上事奉。有恩賜領唱者,便應多安排在此崗位上事奉。此外,如何堂崇拜主席應多予訓練,不應只留於一般團契式的領詩。
c. 獻唱詩歌實具有獨特的感染力,往往可唱出會眾心聲和需要,不論信者或未信者皆可產生共鳴,故詩班無論是小組、二部、或獨唱,其功用值得再思和慢慢落實,只要不蹈詩班之流弊便好了。(實施提議如下:定期式--每雙月或季獻唱一次,節期式--年頭,受難復活節、聖誕、年尾,目標式--懇親主日、敬拜讚美會、嬰兒奉獻禮、福音主日、其他特別主日)。
4. 樂器的使用
音樂是神給人很美的禮物,帶領人表達內心的情感,豐富我們的默想和加增心靈的恬靜。故樂器在崇拜實有其重要的地位。除鋼琴外,可加入風琴則更佳。風琴的音色具莊嚴、穩重、優美感。其他管弦樂器也可在特別獻唱時使用。此外當鼓勵團契多安排有潛質之肢體學習司琴的事奉,待成熟後,便能加強崇拜司琴的陣容。最好能有司琴培訓班,和印發司琴事奉守則及指引等措施。
5. 雙向性的設計
崇拜內容可按情況增設會眾參與之項目,或輔助的程序,使崇拜不流於單向式。例如有牧者代禱時間、五分鐘見證、嬰兒祈禱禮
(父母分享心事)、將快結婚者的分享(三分鐘),派發講道大綱及筆記紙,會前牧者與各事奉人員一起禱告(包括講員)等。
6. 回應的操練
如何引導信徒向神回應?例如:默禱、立志、兩人一組的為所聽之信息禱告、甚至主席作簡短回應分享,然後領禱。傳奉獻袋在我們的傳統模式中是沒有的,但這其實也是一種對神富象徵性奉獻及委身的行動。當然筆者知悉在實施上有其弊端,但按所觀察與感受,它實具回應神之功用。
7. 全家一起敬拜
面積較大之堂會可嘗試全家一同參與講道前頭部份之敬拜時間,使全家體驗朝見主之喜樂氣氛,兼可自小培養美好之敬拜生活。例如每月或隔月一次,分班前牧者可為他們講講短故事和祝禱。此舉使教會充滿溫情,敬拜生活更出色。
- 家事報告(有堂會稱作「消息及報告」) 當讓有報告恩賜之長執負責(當然最好包括長老或男同工),而未必需要安排每位長執或行政組所有成員輪流負責,因報告得好或不好會影響整體會眾參與聖工之意欲。此外報告時當有適當的勸勉,亦是團結或糾正提醒整體會眾之良好機會。 四、結語﹕ 近二千年的崇拜模式,按各不同時代、地方、文化經歷了很多變化。最緊要的是要帶領人能投入真正心靈誠實的敬拜中。崇拜對信徒的屬靈薰陶、與靈性復興是無可置疑的。但好的崇拜設計與適切的更新,更能帶領人操練敬虔和愛神,避免僵化因循。筆者期望我們能走上一條活潑有力的敬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