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會早期的「保羅派」

作者:吳主光 (2005年 1月)

上期我們談到神在西班牙興起了「百基拉派」,這派後來受到「國教」逼害,二百年後就漸漸消失了。此後,西方教會受到羅馬天主教教皇的壓制,信仰歷史以天主教為主,直到十五世紀宗教改革運動開始,基督教主流教會才漸漸成立,脫離天主教的壓制。

但是在東方,情況卻好得多。我們所說的東方,就是亞西亞、巴革斯坦、和幼發拉底河一帶地方。歷史顯示,東方教會一直都在相當復興的狀態中。從第三世紀開始,就有不少人起來,反對西方教會實行「政教合一」.他們紛紛脫離天主教,認為凡與政府聯合的,就不能再稱為神的教會。他們彼此稱為「弟兄」,教會則稱為「主耶穌基督聖潔的普世使徒教會」,人們稱他們為「保羅派」(Paulician).天主教誣告他們為摩尼教異端,他們卻一直否認。從他們遺留下來的著作,可以看出,他們的信仰是非常純正的。他們堅守新約聖經教訓,反對嬰兒洗禮,不肯接納不信者參加主的晚餐;他們沒有任何組織,更沒有一個總會來管轄他們。各教會都是獨立的,彼此只是愛心相交,靈裡相通。雖然,他們中間不時興起作風不同的傑出領袖,各人強調自己所看重的真理,以致教會出現一些分歧.但是,他們都願意以聖經為信仰最高權威,所以他們的分歧很快就復合了。

在「保羅派」許多領袖之中,有一位名叫「西拉」“Silvanus”的,可算是表表者了。他熱切地研究四福音和保羅書信,在亞美尼亞和幼發拉底河一帶傳道三十年之久,領許多人歸主。較早之時,羅馬皇帝康士坦丁的母親「海倫娜」(Helena),從耶路撒冷帶回一些木片和廢釘,說是主耶穌被釘十字架的「聖物」,於是跪拜聖物和聖像的習慣就開始了。許多教會放滿了聖像和聖物,供人跪拜。「西拉」起來,極力反對,連羅馬皇帝也注意他。皇帝下旨攻擊「保羅派」,差派一個官員,名叫「西緬」(Simeon)的去對付他們。「西緬」鼓勵會眾用石頭打「西拉」,眾人不肯;但「西拉」有一個乾兒子,名叫查德斯(Justus),為討好皇帝,竟然親自用石頭打死「西拉」。「西拉」殉道的情景卻大大感動執行刑罰的「西緬」,後來更加入「保羅派」,改名為「提多」(Titus),繼承「西拉」的工作,最後,他自己和大批信徒也被「查德斯」告發,被皇帝捉拿,集體被焚至死。本來,焚燒他們是為殺一警百,但他們勇敢殉道的見證,大大感動許多人加入「保羅派」,他們到處作見證,教會反而大大復興起來。

「保羅派」受逼迫,主要是因為反對敬拜聖像和聖物。神卻在這個時候,興起「里奧」(Leo)成為東羅馬帝國的君王。他是歷代最好、最成功的皇帝。因見國內到處迷信和敬拜聖像,遂於726年下令禁止偶像崇拜,並處決一些拜偶像的人,引起東西方極多人反對他。其中最著名的一位,稱為「大馬色的約翰」(John of Damascus),他指出:人是照神的形像造的,耶穌基督也是神的像,所以敬拜圖像是對的,尤其是對於一些不識字的人,用圖像來刻畫出主被釘十字架,更是不可少的。他的理論,得到許多神父、教皇、和皇帝支持,人人公開指摘里奧,給他起名為「反對崇拜偶像者」(Iconoclast)。他的兒子和孫子繼承他的皇位,也勵行他的政策,不遺餘力。直至842年,皇后「提阿多拉」(Theodora)攝政,才全面恢復偶像崇拜。

提阿多拉皇后對「保羅派」大肆逼迫、濫用斬首、焚燒、溺斃等酷刑,共殺了十萬多人。當時有一個負責執行刑罰的人,名叫「馬哲司推勞」(Gregory Magistros),將逼迫「保羅派」的情況寫下來,其中一段這樣說:「在我們以前,有許多將領和裁判官,把他們用刀劍殺害,毫不留情,不分老幼,一律處決……。教廷的裁判官還把狐狸形象的烙印燒紅,烙在他們的額上……,又把他們的眼睛挖出來,對他們說:『既然你們看不清屬靈的事物,就讓你們也看不見其東西好了。』」

「保羅派」對屬靈的事並沒有瞎眼,請看他們寫的「真理之鑰」一書,就可以知道了。書中提及按立長老的條件,說:「按手的人必須問那受按手的長老說:『我所喝的杯,你們能喝麼?我所受的浸,你們能受麼?』那弟兄要回答說:『我甘願受鞭打、被囚、忍受痛苦、辱罵、十字架的苦難、禍患和世界一切試探,正如主耶穌和他的聖教會所曾甘願忍受的一樣。我立志忍受這一切,直至最有一息為止。』」

正當東方教會為敬拜圖像爭得你死我活之際,主後571年,模罕默德就在麥加出世了。他創立「伊斯蘭教」(原意是順服神旨意者),極力反對敬拜偶像。伊斯蘭教徒一手拿刀、一手拿著可蘭經,結果,不出一百年,伊斯蘭教就傳遍各地,南至非洲、東至印度、西至西班牙。因為里奧皇帝和伊斯蘭教反對敬拜偶像之故,「保羅派」信徒反而得到最好的喘息機會,並且在東方大大增長。

「保羅派」中出現過不少著名的傳道人,例如:第八世紀末期在亞美尼亞貴族家庭出身的「森伯」(Sembat);800至834年在亞美尼亞又興起一位木匠出身的傳道者「士求」(Sergus).此外,還有「真尼西柯」(Genesios)、「約瑟」、「撒迦利亞」、「白奈斯」(Baane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