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組的失敗與佈道差會的成

作者:吳主光 (2006年 2月)

宗教改革的鬥爭與爭戰大致上都過去了。不過,各教會的改革氣氛尚濃。「弟兄會」本是依照聖經,竭力返回初期教會時代的教會.一直以來,不強調組織,只強調生命。可是受到教會改革的風氣影響,他們也開始改革,但結果很失敗。

事由一個熱愛讀聖經的天主教徒,名叫喇巴第(Jean De Labadie),生於一六一零年,在耶穌會教士門下受教,要成為一名神父。但他發現天主教離經叛道,大失所望.很想改革天主教。一六三六年被立為神父,但發現天主教距離聖經原則太遠,無能為力;於是離開耶穌會,在巴黎從事教育工作,方法是與學生一同研讀聖經。後來得主教同意,設立稱為「弟兄會」的聚會,以默想神的話為主,以林前十四章為聚會模式,常常擘餅記念主。因此,受到耶穌會厲利的逼害,於是離開天主教,一六五零年與「弟兄們」一同加入加爾文的長老會。

喇巴第在長老會看見他們改革得不夠徹底,決心改革長老會,盼望教會能重視敬虔,和與父神交通,所以他詳細教人禱告默想;以順從神的旨意,與神聯合,無條件地捨己等為追求目標。一六五九年,他被日內瓦長老會邀請去做牧會。他講道非常有力,使全城大得復興。

一六六一年,他又應邀前往荷蘭做牧師.日內瓦教會多方挽留也無效。當時有三個瓦勒度派弟兄會的弟兄與他同心,於是四個人立志要「完全分別為聖,放棄世上一切享受,專心跟隨主,過貧苦和遭人逼害的生活,為要活出基督的樣式。」他們到了荷蘭,受到教會熱情接待。可是,當地教會混雜著「獨立教會」和「長老會」背境的信徒,彼此不合。喇巴第支持獨立教會一方,認為教會應該是向基督負責,不是向長老議會負責;再者,長老會背境的人又強調牧師制度,獨立教會的人卻認為教會的組織和制度是不必要的;又為教會名稱問題爭辯不休。結果喇巴第對教會大失所望,提出改革,強調禁食、隨時禱告、心靈與神相通,教會才有捆綁或釋放權柄。他激勵他們要多捨己,讓聖靈運行在會眾中,人人有機會起來分享,這樣教會才有起色。可是,其他教會的人都反對他,甚至在教會會議中,通過議決案把他革除。支持他的人卻大為憤怒,群起反對;會議不得已,只能將議決案取消。

後來有一位醫生著書指出他的釋經方法不對,他與眾人辯論,會議認為那位醫生的意見是對的.於是喇巴第就離開會議,得自己教會支持,與市議會對抗,和絕交。他指摘教會會議和法庭組織諸多腐敗。結果會議將他和支持他的人,都一一趕出教會。

喇巴第認為長老會已經腐敗到不能改革,於是與支持他的三百人另名建立「家庭教會」,以為可以照初期教會模式,過凡物公用的教會生活。這個教會建立不久,當地政府馬上驅逐他們出境。他們全體就移居阿姆斯特丹,受到當地人熱烈歡迎.甚至吸引各城的人都湧到他們那兒去聚會。但喇巴第的目標只是建立一間理想教會,不在乎人多。於是那些正式變賣一切,住在一起的人,只剩下四十多人。也有一些頗有名望的人將全部財產奉獻,加入他們。可惜,不久他們就發現有一些人彼此不合,爭拗到幾乎暴動起來.也有人因此而患上精神病而死亡。並且,他們追求與神靈交,結果變成情緒化到一個地步,有人說起方言來。後來,他們的領袖相繼去世,他們差出去的宣教士又不成功,用盡了教會的經費.同時,他們發現自己過慣了凡物公用的生活,不事生產,二十年後,就因為太過貧窮,而解散了。

喇巴第從聖經中得到一個理想,以為可以藉改革,叫教會變得完美.但證實失敗,因為地上根本不可能有完美的教會。主早就預言,「稗子」不能完全拔出,讓他們與「麥子」一同生長,到末世才能分開。神的旨意不是要人不斷改革,乃是要人學習在不完全的教會中忍耐、和彼此接納。

與喇巴第差不多同期,路德會興起「敬虔運動」,以出外佈道為主,就非常成功了。一六三五年有施本爾(Spener)興起,實行使徒時代的聚會方式,正如林前十四章所描述的,人人可以起來講道分享、男女分坐、一起研讀聖經。他不反對別教會所行的不同,甚至表示支持;只在自己教會厲行初期教會模式,單純地事奉主;向世界死、過敬虔的生活。他指出,當時大部份基督徒都未得救,做牧師的也未必明白聖經。人稱他們為「敬虔派的弟兄會」,帶來劃時代的影響,但他們此終沒有離開路德會。

從施本爾的教會中,出來一位被神重用的夫蘭克(August Hemann Franke)。他在大學裡任教授,看見當地人民非常貧困,於是設一奉獻箱,收集善款幫助窮人。有一天他收到一大筆錢,他就決心為窮人開一所學校,不憑募捐,不求助於人,只憑信心仰望神。結果他開辦孤兒院,收容了一百三十四名孤兒;又開辦幾間學校,有二千二百學生,大部份不用繳費;又開印刷廠,藥房、醫院、及其他福利機構。從他的學生之中,神興起了「親岑多夫」 (Zinzendorf)這個神僕。

親岑多夫才二十二歲,就與牧師基斯強大衛(Christian David)討論如何復興摩利維亞。結果,從一七二二年他們彼此合作,在一個長滿樹林的小山上建立「守護山」,取名「紇池堡」(Hutberg),專門收容受逼迫的人。這個地方就在一七三一年成了「摩利維亞弟兄會的差會總部」,差派宣教士到全世界各地去,成為劃時代的工作。直到今天,摩利維亞弟兄會,在南美洲、在非洲、在歐洲,都非常著名。最早的一位宣教士是一名黑人,名叫安東尼(Anthony),他為西印度群島的黑奴受到虐待而到處宣傳.結果有一位信徒名叫杜伯(Leonard Dober)受感動前往西印度群島去宣教。之後,又在英國成立五個摩利維亞差會,控制五十多處傳道地區。他們習慣露天佈道,後來循道會的創辦人衛斯理約翰也是受他們影響而得救,和效法他們露天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