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參與--教會可以說不嗎?

作者:黎仲明 (2004年 7月)

現實政治的境況

最近香港的政治爭論不斷升溫,不同的傳媒以不同角度,來評述剖析今天的政治情況。在這種情勢下,有基督徒很積極政治的運動,牧師、神學院教授、基督徒學者,在不同的場合中,表達出自己的政見主張。因此有些肢體就認為教會應積極參與社會運動及政治。甚至有基督徒,引用天主教主教陳日君成為一個教會參與政治的典形例子,他一呼百應,推動全教區的教友,上街遊行,爭取民主,一個不折不扣的民主鬥士。在巿民當中建立了鮮明的形象,由此看出天主教積極團結地關注社會。由於陳主教的政治言論,在基督徒當中發出一些迴響,說我們需要一位這樣的領袖推動教會參與政治。在教會中也有肢體質疑教會在這大是大非之時,為何不推動會友上街表達訴求。或許在傳福音的事情也得宣傳的效應。

主耶穌對政治的態度

其實主耶穌所出生的時代,正正也是政治昏暗的時代,猶太人被羅馬帝國的統治,他們經常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在福音書記載羅馬公民有權要求猶太人陪他們走一里路。相距在百多年前猶太人曾出現過馬哈比的民族革命,雖然這是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但最終都是失敗。主耶穌的出現正是應驗了舊約彌賽亞的預言,他來是將百姓從罪惡拯救出來。因此祂行了很多神蹟奇事來證明自己是神的兒子。 就是因著主耶穌有這麼大的能力,百姓當中也有人誤以為,這位彌賽亞的出現,就是要將救他們脫離羅馬人的軛,在主耶穌的門徒中有經常帶刀的奮銳黨員西門,相信他跟隨主耶穌,也有部份的政府動機。當主耶穌以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群眾中有人起來強逼他作王,留意他們是強逼耶穌,這是他們對耶穌的強烈政治訴求,但耶穌並沒有作出任何的回應,反而在第二天勸勉眾人當為永生的食物勞力,這就看見主耶穌所關注的是甚麼。

說實在點,主耶穌以他的能力來說,作地上的君王本是綽綽有餘,當西門彼得用刀削掉兵丁的耳朵,他說:「你想我不能求我的父,現在為我差遺十二營多天使來麼。太二十六53」主耶穌可以動用龐大的軍事力量來保護自己,並且建立地上的政權。為何他不這樣作呢?很明顯主耶穌道成肉身來到世上的使命,就是來傳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的信息。祂所訓練十二門徒,目的就是傳天國的福音,主耶穌復活後,吩咐門徒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當主耶穌在橄欖山上臨升天的時候,門徒仍然問主耶穌復興就在這時候嗎?其實是夾雜著政治的動機,若在這時候復興,他們就能夠脫離了羅馬的統治。主耶穌回應何時復興是父的權柄,但他們首要作的是將福音傳到世界各方。

主耶穌也不是對地上政權漠不關心。當法利賽人試探主耶穌問他是否要納稅給該撒,祂朗然地回應:「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神的物當歸給神。 太廿二21 」從主耶穌的回答中,可以看見我們雖是神國的子民,但並沒有忽略地上的公民責任,人當盡地上公民的責任。他也曾責備希律為狐狸,教導門徒納稅。

初期教會對政治的態度

使徒行傳記載到彼得傳福音,一天之內有三千人信主,並且主將得救的人數天天加給他們。這些信主的門徒都聚在一處生活,凡物公用,天天擘餅敬拜神。在當時教會的惟一目的,就是將福音傳開。一旦福音傳開,他們就面對很大的逼迫,大祭司、長老和文士,處處留難他們,並且將他們關進囚房。但這班門徒並沒有卻步,反而積極去傳揚福音。當彼得被拉之時,他勇敢地說:「聽從你們,不聽從神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們自己酌量罷。 徒四19」,彼得挺身反抗的原因,是福音工作受到難阻,這是主所吩咐的,他要絕對服從,但由始至終教會也沒有參與任何政治性的行動。

保羅三次的福音旅程,播下很多福音種子,並且有好些教會被建立。當保羅被拉到巡撫腓力斯面前,那些長老和辯士這樣地控告保羅:「我們看這個人,如同瘟疫一般,是鼓動普天下眾猶太人生亂的,又是拿撒勒黨裡的一個頭目。 徒二十四5」從這班人所控告的說話,可以定性保羅為一名政治犯,皆因很多人因著保羅所宣講的道,而放棄異教,改信基督。保羅的福音能力,震撼人心,使很多人猶太和外邦人歸入基督,生命得著改變。但這福音信息的中心是關乎人靈魂得救的事情,並不是要推動人參與政治。因此保羅並沒有因著自己的口材、智慧、領袖的魅力,推動著所有信眾來一次強而有力的政治改革,反而他默然忍受著身繫囹圄的痛苦,在羅馬政府手下殉道。

政教應當分離

因此我們的教會是不需要像陳主教一般的領袖,來帶動信徒參與政治。當我們回望歷史,天主教的宗教裁判所,在五百多年(十四世紀至十九世紀)中在歐洲殺人無數,美國一所大學從德國得到1400卷書[1]。記載著中世紀種種刑罰的書。為何他們能操生殺之權,皆因羅馬天主教控制政治權力。打從君士旦丁大帝開始,己經有千多年的歷史。以古為鑑,可以知興替。一旦教會牽涉到政治權力,無疑是將教會推入水深火熱當中,所以教會不應、也不得以教會的姿態參與社會和政治工作[2],在美國的法律對宗教有兩個原則,一個叫「宗教自由」,另一個為「政教分離」,宗教自由是對公民說的,政教分離是對政府和教會組識說的[3],美國雖被稱為以基督教精神立國的國家,在政教分離的原則上是非常清晰的。

信徒當關心政治

耶和華透過彌迦先知,勸導以色列民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這也是對我們的命令。基督徒在社會立身處世,豈能對社會所發生的事情漠不關心,對於社會上不平、不公義的事情,透過不同途徑與政府溝通,這是信徒責無旁貸的責任。盡上公民責任,為社會作出最大的貢獻,也是基督徒屬靈生命的流露。因此我們也不當談政色變,拒而遠之。基督徒若果參與政治性的活動,不應以教會名義,應當以個人或以某社團機構的身份來參與。

偉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1759-1833),他深受衛斯理約翰的敬虔運動影響。重生之後,積極參與社會的改革,他是英國最年輕的國會議員。在當時他看見社會最不平的事,就是奴隸制度,他立志要改變情況,經過二十多年在國會中的角力,廢除奴隸的法例,終於在他死了之後獲得通過。無獨有偶,美國總統林肯,也是一位基督徒,在他年少的時候,母親每主日回來,都跪著唸聖經給他聽,林肯的靈性就在此被建立。有一次他聽見一位黑人牧師的講道,說到所有人都當平等,神愛世上每一個人,他就立志將來要為解放黑人奴隸而努力。結果他的努力沒有徒然,奴隸制度終於被廢除。

憑著真理的信念,參與政治改革,造福人群,這豈不是乎合著主耶穌所說愛人如己的道理麼。

這是我們的立場

有評論華人教會根深抵固的屬靈屬世二元思想[4],窒礙了教會在社會政治的參與[5],有歎息著基督教在民主的步伐上找不著一個合「真理」的共識立場。說實在點,政治的取向人人不同,其變數甚多,誰能拿攆得準確。教會也不例外,是否能夠很準確,不偏不倚地準確定位呢?況且教會在地上的的責任,就是將主耶穌所吩咐的大使命薪火相傳,引領世人歸向基督,並且教導他們持守真理,如明光一樣見證神。履行好公民的責任,也是真理的一部份,教會所作的就是將基督教的倫理觀作教導,使信徒能夠有著真理辨識能力,並且以基督徒的道德良心來參與社會政治。

爭取民主是我們城中的話題,但假若民主成為終極的目標,若果沒有更高層次的理想,可能會走向虛無或利己主義。若果每個人只會把持著一己的權利和自由,而對這社會不肯作出犧牲,我們又變成一個怎樣的世界。憑著基督徒的良心,有更大的自由,就有更廣闊的空間,來為社會作出貢獻甚至作出犧牲的利他精神。因此教會所作的不是將一些政治取向加諸於信徒中。我們當作的,是指引肢體無論作出任何政治取向,當乎合基督徒的道德良心。

我們不可將教會在地上的使命和基督徒的公民責任,這兩個觀念混淆。以至將教會所當作的事情本末倒置。教會若集結信眾的力量,成為壓力群體,來參與政治,這是不對的。西諺有云:「勿將嬰孩洗澡水,連嬰孩也倒去。」政教分離,信徒當盡公民的責任關心政治,這是要堅持的。

[1]董進泉:《西方文化與宗教裁判所》,上海社會科學院,2004年,頁295

[2]唐崇懷:《信仰的再思與重整2》,天恩出版社,台灣1999年,頁42

[3]林達:《一路走來一路讀》,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年,頁267

[4]郭偉聯:〈從身份意識與社會處境檢討香港教會政治參與〉,《基道閱讀》第三十八期(2004年5-6月),頁1

[5]邢福增:〈香港教會在「後七一」的困惑與反省〉,《基道閱讀》第三十八期(2004年5-6月),頁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