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團契的構思與實踐--鞍平的經驗

作者:何子僑 (2003年 8月)

團契這種聚會形式,可追源自二百多年前約翰衛斯理所建立的小團隊 (band) 、學習班 (class) ,歷史證明這形式是成功的。但其實聖經並沒有固定團契的模式,我們譯為團契這個字在聖經原文是“koinonia”(約壹1:3),其意是相交--相知相通、共感共享,重點在連於基督裏面的生命的交流與激發,是內在的,不在外面的形式。團契變而成為聚會的一種,有固定時間、地點,設訂週會循環,有職員、導師分工,便成為教會一個相交基地,亦發揮傳道、栽培的功能,這實在是因應時代所需而行事。

我們教會過去亦因著團契興旺而蓬勃發展,近年來卻發現團契人數消退,甚至只剩十個八個,我們不得不正視問題:

  1. 向在的環境甲、團契的生命動力在團友的靈性--他們是否與天父及祂的兒子相交,很影響相互交往時的誠意與深度。乙、團契的牧養功能--聖經提及神的工人要按時分糧,團契亦要問週會內容是否適切團友的需要:不可讓人以為神的道不足以叫人去應付這萬千世界。丙、團友生命的實踐--大家不以追求基督,活出基督為目標,難怪在團契中是非多多,受傷多多。
  2. 外在的環境甲、現今大多數的職青工作壓力沉重,通常一至大早出晚歸,要如學生時代可以在星期六參加團契,有一定的困難。乙、已婚的家庭在家庭活動時間上更為短絀,這有礙基督化家庭的建立。

有見於此,我們嘗試將職青團契及家庭團契作了改動:

  1. 將團契放在主日講道會後舉行,基本保證了團友較容易出席。
  2. 團契週會的設計也編重了了一個固定的模式:
    每月第一週參加教會的肢體交通會,以加強對教會的歸屬成;
    第二週查經,固定查考一卷聖經,對聖經有深度的了解及加強應用。
    第三週是專題講道,針對團友情況作靈性教導;
    第四週是小組活動,加深團友友誼,彼此關顧代禱;
    若有第五週則舉行戶外活動。

因著形式的固定,職員會不必花時間在這方面的設計,便可更專心為團友守望。

我們明白這種一站式的做法--在主日中一氣完成崇拜、團契活動--有其缺點,如團友不能參加主日查經班,長遠對信徒便不能建立真理根基,故有需要作一些修訂:在適當時間抽調初信團友參加一些短期的造就課程,如福音班、初信造就班、基督生平班等;在週日晚上舉行一些聖經課程,以求在我們教會中成長的人有聖經基礎。

又我們不鼓勵學生團契也改在主日進行,因他們的時間仍可維持在週六聚會,以及利用主日查經班紮下真理基礎。

鞍平的改動仍在觀察成效。願弟兄姊姊珍惜彼此相交的機會,在這世代中努力為主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