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尼波山

作者:黎鍚華 (2003年 9月)

約旦導遊「傳令」二十分鐘參觀聖喬治教堂夠了!我帶著依依不捨的心情, 隨隨步出門口,因為畢竟這是我一生人第一次踏進聖地,而這是第一個參觀的地方。這二十分鐘的參觀,真的有豐富的意義——一幅橫跨近1500年歷史的馬賽克圖畫,它是基督福音輝煌傳播的見證。

這幅古馬賽克畫的破爛,像是活的宣告——這片古代人所共知的應許之地,今天人稱之為聖地,何嘗不是頹垣敗瓦;基督的福音,曾在這片土地上開始向世界各地傳開,但今天在聖地,何嘗不是被人遺忘。帶著信心的禱告,我步出教堂,必有一天,「萬民要流歸這片土地」。[1]

一位「奇異」之士

教堂內外的光線有著強烈的對比。中午猛烈的陽光,真叫人睜不開眼,也像火一般,熾熱地照射在我們頭上。聖地考察團的眾團友在門口集合,各人的肚子不斷的向他們的主人發出聲音,我們帶著盼望,正準備起行,到餐館吃中午飯。忽然,眼前來了一位服飾與熾熱天氣成強烈對比的人。高高的鼻子在深深的眼窩中間,滿面被濃密的鬍鬚包著,穿上長袖啡色的素服,腰間束上像麻繩般的帶子,頭上戴著高高黑色的帽子。雖然我們在香港或東亞洲生活的人,很少甚或從未見過穿這樣服飾的人,但各人心中都對他是何許人有了一定的答案。他就是一位東方正統教的修士。他帶著詳和的笑容走過來,我們也不約地以笑容回敬他。一輪的交談後,得知他從東歐某國到來已有一段時間。無論炎夏,或是寒冬,他總是穿這樣的服裝,當然在嚴冬時,會多穿一件厚厚的大衣,但仍是樸實無華的那一款。我們覺得在30多度的氣溫下穿成這樣,真的叫命,但他倒以此為樂,也以此為榮,或許這正說明修道士願意受苦的精神。我們邀請他跟我們拍照,他欣然接受。我真的希望,他不因東正教的禮儀而叫他輕忽了「因信稱義」的真理;盼望這張合照不但藏在我們的相簿中,也在上帝天上的子民的相簿中。這次聖地考察團,雖不是宣教工作,但我們彼此交通中,大家都渴望因這次的聖地體驗,而提高我們研讀聖經的興趣和深度,從而叫我們有更甘心樂意的在信仰上委身。

中東第一餐

不消兩分鐘。我們就到達吃午餐的地方,它剛位於聖喬治教堂的斜對面。餐館內的擺設絕不豪華,這對於「愛吃環境」的香港人,確是沒有一點吸引。我們幾十人分開佔了三張桌子。餐館最左的地方也放了一張更長的桌,上面擺滿食物,相信我們在中東的第一道餐正是這樣的自助餐了!我很喜歡廣東的菜式,可能中東的食物一點對我也沒有吸引,但文化體驗就正要你放下自己的文化去嘗試、思想和細味當中的各樣,從而寫出它們背後的故事。

我們長長的桌子上放了多碟不同的醬料和不同配製的乳酪,而各人面前又有一個大大的碟。雖然肚子很餓,但各人都規規矩矩地選擇自己「認為」合個人口味的食物。中東人的食物都常以眾多不同款式香料為配料的,灑在不同的肉塊後,然後以燒和炸為主要的烹調。肉類,就以魚、雞、牛和羊為主,至於豬肉就絕對絕對欠奉。你不要問哪些侍應,為何沒有豬扒等,這一問,是向當地人表示自己無知,可能給人一種輕視,甚至是侮辱的感受。桌上還有很多不同款式的菜蔬和不同醃製的橄欖,相信是他們的沙律了,你也不要問為何沒有香港常見的奶白色的沙律醬,因為中東人喜歡以果醋和橄欖油調和沙律來吃、至於聞名世界的就是中東薄餅滿滿地放在一個大盆中。看著這盆薄餅,忽然讓我想起聖殿的陳設餅和哪張桌子,也讓我想起大衛和跟隨他的人在逃避掃羅王追殺時,祭司亞希米勒給他們吃更換後的陳設餅。現在這些餅陳設在我們面前,卻不是甚麼聖物了,它是中東人主要的食糧,像香港人的米飯一樣。

甚麼食物,我也拿了一點點,反回坐位的行動是施施然,但心裡卻甚是焦急,巴不得立刻把碟中所有食物填進肚子裡。安頓在坐位上,我完全以另一種心態享用這些食物。我喜歡清淡的食物,所以如果在香港,我絕不會有甚麼興趣或狂喜的心情享用前面的東西;但在中東的地方,你要體驗當地的文化和風情,就必須放下自我、把香港的情懷拋掉,以一個中東人的心情來享受這頓豐富的午餐。我左手拿著一大塊的薄餅,用右手把一小片撕斷,然後醮了外表最清新的一款,奶白色中有一點點粉末般的青綠在其中的醬料,放進嘴裡。微酸的滑潤中,帶有清淡與清新的口感,原來這些白色的醬,正是乳酪加上薄荷。我重覆之前的動作,但卻是在不同的醬料和乳酪。這可算是我的頭盤。然後,就是我為自己炮製主菜,又是一大片薄餅,把香草醮製、經過燒烤、然後放進濃汁的肉塊放在其中,捲起來,又是放進嘴裡。這樣的食物,他們叫作卡巴(Kabah),是他們每日每時每刻都愛吃的。這兩種食物,讓我想起以中國人也有這兩款菜式:前者,上海人也會以常吃的饅頭,醮各種〔食送〕汁來吃;後者,廣東人以小薄餅,包著乳豬皮或內,加上香草(大蒜),配以濃汁(乳豬醬)來吃。我的老毛病又來了,在中東,要以中東的情來體驗吧!不到30分鐘,大家都吃飽了,我們的當地導遊Michael也驚訝我們的「快」,其實,我們只是把香港吃的速度也帶來吧!我們沒有急於離開,大家來享受另一餐而己——靈裡分享的筵席。考察團的幾十位團友來自不同的教會,當然彼此認識不深,但經過這一天的這「一頓餐」,彼此熟落了很多。炎夏中午飯後的睡意像魔一般向我們的身體發動攻勢,但就在此時,Michael過來:「起來!不要做奴隸(懶惰)的人民。」這就是我們起程登尼波山的呼喚!

登尼波山[2]

離開米底巴城,往尼波山去,就正如昔日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在這條三道進到摩押平原,與以色列民重申律法,而他登上尼波山,遠眺應許之地。尼波山在米底巴城西北約10公里的路程。其實那一大片山區地也被稱為尼波山,整個尼波山區域有三個山峰,當日摩西所登的是昆斯迦山頂。[3]旅遊車以緩慢的速度駛離米底巴,相信這一次與米底巴城的離別,不知真的後會還有期嗎?車子沿微升的車路往上爬,好像讓我們慢慢欣賞寧靜的米底巴城。一瞬間,米底巴城已經在我們後面,前方是黃砂的山地,我引頸的望,摩西登尼波山的經文不斷在我心盤旋,那一個是尼波山。公路兩旁的景色一點也沒有吸引,黃土地上偶有一兩棵樹。在寂靜的探望中,忽然聽到Michael說:「往前一點鐘的方向[4],大家可見到一個山頭嗎?你們用心看,也看到一代高高的十字架,那就是一個記念摩西舉銅蛇的雕塑!」有的立刻從睡夢中醒來,有的從自我陶醉中起來,大家都不約而同站起來,往車的前方看,用手指這、指那。有的說:「我看到了!」有的說:「在哪裏?」……正在此時,Michael 奪口說:「大家安靜,兩分鐘後我們就到達山頂了,不用這麼慌!」我們不約而同,立刻執拾隨身行李——帽子、太陽鏡、水、攝影機等等。我看到大家的緊張和著急,心情也被影響,彷彿遲了就「走寶」。

車子在一片空地停下,大夥兒卻是隨隨下車,沒有爭先恐後。Michael 帶領我們進入閘門,治著斜路往更高的地方去。在小路的中間,有一石碑寫著:「在尼波山,為的是記念摩西」。[5]小路的盡頭,有一個小花園,大家在這裏停下,急不及待地等候導遊的指引。但Michael卻施施然地叫我們不用這麼緊張,他向著我們,舉起右手,也指向右方,我們滿以為往「銅蛇雕塑」正是在我們的左邊,但他立刻笑笑嘴地跟著我們開玩笑:「那邊不是,但在此刻北鋼蛇雕塑更重要的地方——洗手間。午飯剛過,盼望大家先去方便方便,我們將有不少的講解!」

大家再一次在小花園集合,往另一方向走,繞過一個小小山坡,大家都被前方的景象吸引——山下一個啡黃色的大平原,還立紇立在前方「銅蛇雕塑」。這個平原就是昔日以色列人聚集的摩押平原了,而那個雕望足足有四層樓高的雕塑,真有一份令人望而生畏的感受。大家蜂擁到銅蛇那裏拍照。Michael 立刻把我們叫停:「講解後,給大家多一點時間。盼望你們更看到這裡每一景物背後的故事。」

Michael帶我們先往山頂上的教堂裡參觀。從摩西登尼波山後,這裡一直是荒涼的,直到新約時代,福音在整個羅馬帝國以愛戰勝軍隊的力量,基督徒們開始以朝聖的方式遊歷聖經故事的地方,甚或有人寫下他們在每一地方的心路歷程。這裡地勢較高,且能俯瞰山下的平原,也能隱約看到約但河東的地形,真的叫人從繁喧的世俗中,停下來,默想聖經的事跡。尼波山見證著昔日摩西時以色列人與亞摩利人屬靈的爭戰,也同樣見證羅馬帝國的可伯侵奪;今天的尼波山也為我們的生活作兒證。我的心靈聽見她的聲音:「這裡再沒有戰爭,只有的就是寧謐;在這裡安靜的默想中,我可否為你的屬靈生命作見證——像摩西般為上帝爭戰吧!」尼波山啊!你還有甚麼見證呢?這裡的開始是一所小小的教堂,它建築在高高的尼波山上,彷彿是踏在叱吒風雲的羅馬帝國上面。

基督福音進入人的心田,我們真的要在自認叱吒風雲自我帝國上面建立教堂,就是神同在的生命建造。在尼波山的山頂,有一座建於四世紀拜占庭時期的建築,為摩西記念堂 Moses Memorial ChurCh。教堂呈長方形,閻20公尺,長30公尺。除了有講堂,洗禮池和多個聚會廳外,堂內的地板皆有精嵌細緻的馬賽克碎石圖畫,多以樹木、水果、雀鳥和動物等圖案為主,牆壁上還有感恩紀念的砌字銘文和狩獵與畜牧耕作的圖案,色彩繽紛奪目。當踏進這所保持著古教會遺跡的教堂內,我就被前面聖壇牆上的三個拱形窗吸引。三個以鮮艷顏色玻璃嵌砌的窗,分別說出摩西生平的故事。這三個艷麗的窗當然不是古代的物品,經考古發掘,於1932由天主教 Custody of the Holy Land購入,並交由Studium Biblicum Franciscanum of Jerusalem 繼續考古研究和地域發展。今天這座教堂是由不同世紀的教堂匯合而成。最前方的三葉式教堂,也是顏色玻璃所在之處,是最早的教堂位置。當主後390年,聞名於當時世代的朝聖者Egeria到尼波山時[6],「這裡已經有一批埃及來的修士在這裡散拜,相信這個已超過1600年的超小建築物正是這一小群的小教堂。到了第五世紀,一所較大由三個主禮堂組成的教堂附著三葉式的小教堂而建,及後還加上為婦女而設的禮堂和大浸池,這複合式的教堂均以馬賽克作為地板和牆身的裝飾。教堂外的北邊,有很多修土房屋,當中包括了廚房、穀倉、墳墓等等不同的建築物。由第八世紀到十八世紀,有關尼波山的事就絕少在古文獻中被提及。在這所小而破舊,又經歷了超過16個世紀的摩西記念教堂內,我坐在最前方的長椅上,眼睛不由自主地看著那三幅玻璃畫上,思索著神人摩西的人生三個重要的片段——火中荊棘的呼召、分開紅海的信心和站尼波山的盼望。作為神的僕人,我們也要經歷摩西人生的三階段:以信心承接主的呼召,在信仰之路途中,以持守盼望為實踐的動力,這樣,神以忠心回應地的僕人。我默默為自己能在這個地方默念而感恩,也為自己餘下的人生獻上祈禱。我再往這教堂其他的地方看,無論在地板或是牆壁,都是馬賽克圖畫為裝飾,這些圖畫的內容其實是表達當時信徒的神學理念和信仰的生活。有些馬賽克以文字為主,記下教堂的奉獻者、領袖和馬賽克設計者等作為記念。

今日的尼波山從那裡除了可追憶這位神人摩西一生勞苦盡忠的生平外,向西南方遠望,就是神所應許希伯來人的迦南美地,即今日以色列。

踏出摩西記念教堂,眼前最矚目的是一個高懸的銅蛇十架(Serpentine Cross),銅蛇是記念摩西在曠野舉蛇,叫凡以信心和悔改的心,仰望銅蛇者,都得著神的拯救。銅蛇十架設計獨特,金屬本給人有冰冷的感覺,但它卻令人有信服主信實、堅持仰望主和生命反省與更新的領會。Michael帶我們到銅蛇旁的懸崖邊,給我講解聖經地理——把全地指給他看,就是把基列直到但,拿弗他利全地,以法蓮和瑪拿西之地,猶大全地,直到西海(地中海),南地和那平原,就是棕樹城耶利哥的盆地,直到瑣珥。這是從尼波山的北方,以反時針的方向,讓摩西知道給以色列人的應許之地。

我在崖邊安全的位置坐下,翻開聖經,以摩西當時的感受閱讀這段經文。[7]摩西站在這山頂,聽神的指示,看到神應許的地,心卻想到甚麼呢?對神繼續埋怨:「為何不准我進迦南。」[8]「都是最衰這班百姓。」還是,「神真的給我們應許之地,我們等了四十年了!神是信實、憐憫、恩慈,都是基於神和子民所立的約和不變的愛。」經文記載:「耶和華對他說:『……,現在我讓你親眼看見了,可是你不能遇到那邊去。』於是耶和華的僕人摩西,照著耶和華所說的,死在摩押地。耶和華把他埋葬在摩押地,伯‧毗珥對面的山谷裡,只是直到今日還沒有人知道埋葬他的地方。摩西死的時候,已經一百二十歲;他的眼睛沒有昏花,他的精力也沒有衰退。」我卻想到,這是神對摩西的恩慈,神為摩西行了奇妙的事。

在米利巴事件中,摩西擊打磐石出水,神就他說:「你不信我,你在以色列人面前,沒有尊我為聖。」

「摩西,你愿意在你一生終結時,能見證你仍信靠我,你絕對尊我為聖嗎?好讓以色列人仍然藉著你,能認識耶和華是可信、可靠、可佩服的主嗎?」

「神啊!我愿意。但我已經……」

「你不用說,在我沒有難成的事。方法就是,你不能過這約旦河,不能繼續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和得迦南。」

作為神僕的摩西,在四十年前承接神的呼召和使命--領神的百姓巴埃及,入迦南。但當時的摩西只完成使命的前一半,為何不可也完成後一半。是他年老,無能力嗎?不。在尼波山頂,經文清楚告訴我們,他眼睛沒有昏花,也是說他身體狀況仍是很好。在尼波山頂,很絕不可能看到地中海,而最好的天氣,也只是看到約旦河谷和耶利哥城,只是一些黑影。事後,我問Michael,他到尼波山多少次?記不到,約200次左右,但他從未看到過申命記34章所形容的。也就是說,神為摩西行了兩個神蹟,120歲老人家,仍力氣足夠,神讓他預先看到迦南美景的異象。因此,在力氣上,在神的奇異作為下,又加上摩西的經驗,要帶以色列人進迦南,絕對比約書亞有更好的果效。

但神卻對摩西說:「你人生的使命是完成那託付,還是顯我為聖,以色列人倚靠的,是我,不是你」。「你曾不信我,現在就是藉你事奉的終止,來使以色列民專一信靠我。你知道嗎?」

「何解?」

「你相信沒有了你,這群以色列入能否戰勝比河東更可怕的敵人嗎?沒有了你,約書亞能勝任有餘嗎?我就是要你相信這樣,也藉此讓以色列民專一信靠我。真正的信心,表現在順服上,而非成就中。」「我也要幫助你見證你是尊我為聖的。就是這樣,好使以色列民知道我是耶和華,是他們唯一的神。」

對摩西而言,放下自己的「想」,就是彰顯神的「真」。在信仰和事奉的路,何嘗不是。我心中默默祈禱:「主啊!有甚麼我個人主觀的『想』,正是攔阻你的『真』呢?」

此刻,Michael大聲說。「還有十五分鐘,我們要離開,到另一個地方去。」


[1] 參以賽亞書2:2-4。這是上帝對以色列復興的應許,也有一天錫安山成為世界的中心,萬民從不同地方到達這片聖地,敬拜上帝,聆聽上帝的訓示。

[2]尼波山在摩押平原上,高度為海拔 2700呎。

[3]三個峰中間的稱為Gebel Neba,直譯為尼波山;左邊的稱為Khirbet Mekhayyat,而最高的是右邊的,稱為Siyagha,也是傳統認為摩西遠眺望迦南地的山頭。

[4]這是一個旅遊時常用的述語,以車頭為十二點,一點鐘方向就是車頭的東北偏東方向。這樣使我們更清楚和容易找到要看的景物。

[5]”Mount Nebo Siyagha Memorial of Moses Christian Holy Place.”

[6]在歷史上第一次記載有關尼波山上教堂的事跡,是由信徒 Lady Egeria (Aetheria) 的朝聖日記內記錄:「這裡有一所小教堂,相信是神人摩西的墳墓,這是當地牧羊人得到異象的啟示後向世界宣告的。」( M.L. McClure and C. L. Feltoe, ed. and trans. THE PILGRIMAGE OF ETHERIA, London: 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Knowledge,1919)

[7]申命記三十四章。

[8]申命記3:23-25記載摩西曾懇求,要過到迦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