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低迷下的信徒

作者:鄭昌 (1998年 9月)

回顧過去一年,政治環境比我們預期的好,但經濟的波動卻是很多人料想不及的,驀然回首難免使人感概!在此同時,我也在想到聖經雅各書的提醒「嗐,你們有話說,今天明天我們要往某城去,在那裏住一年,作買賣得利,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

此時的香港,正陷於經濟低迷,樓市、股市大幅滑落,公司倒閉、栽員、減薪、失業人數正屢創新高。自然對信徒生活構成影響,在心理和現實生活上的壓力也大增。翻開月報也有多間堂會提出為待業肢體代禱的消息,面對這樣的環境,無論信徒個人或是教會整體在仰望神和愛心功課上或許要有更多的學習!

今天平安福音堂的弟兄姊妹,面對著社會的轉變、生活經濟上的困難挑戰,神在聖經之中有何教導呢?當我翻開聖經時,發現無論舊約信徒或是新約教會,他們也曾遭遇過經濟(飢荒)的危機。

「那地遭遇飢荒,因飢荒甚大,亞伯蘭就下埃及去,要在那裏暫居。」(創12:10)

「約瑟作埃及宰相的時候,雅各所住的地方因有飢荒,因為埃及有糧,最後他們舉家下埃及去。」(創41:47)

「當士師秉政的時候,國中遭遇飢荒,在猶太伯利恆有一個人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往摩押地去寄居。」(得 1:1)可惜這次事件,對於拿俄米而言,她是滿滿的去,卻空空的回來,丈夫和兩個兒子都死於摩押地。(得1:5,20-21)

「在革老丟年間,天下出現大飢荒,安提阿的信徒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錢,並託巴拿巴和保羅把捐項送到耶路撒冷眾長老那裏。」(徒11:27-30)

從上述的經文中,我們可以有一些屬靈的學習和反省:

一、面對經濟困境時的信仰學習

在一個普世或地區性的危機之中,屬神的兒女也難免與社會一同面對困難的時刻,信徒不應抱持僥倖心態,這也不表示神的慈愛和恩典有絲毫的減少!

「神未曾應許天色常藍,人生的道路花香常漫;神未曾應許常晴無雨,常樂無痛苦,常安無虞。神卻曾應許生活有力,行路有光亮,作工得息,試煉的恩勗,危難有賴,無限的體諒,不死的愛。」

  1. 危機與試探亞伯蘭因遭遇飢荒而下埃及,這事似乎是無可厚非的,然而當他下埃及時,卻囑咐妻子撒萊認作是他的妹子,在面對困難的日子,正是需要夫婦同心的時候,夫妻雙方不應將問題的擔子加在另一方身上,並且在面對問題的本身,也要留意所採用的方法和手段,免得在處理危機時,成為我們屬靈生命的一大試探!
  2. 危機與轉機拿俄米一家因為要逃避飢荒(經濟的困難),而往摩押地去,最後她的丈夫與兩個兒子都死在那地。就此事,起初拿俄米的看法是:「我滿滿的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的回來,耶和華降禍與我,全能者使我受苦……。」(得1:21)整件事在她看來是神使她受苦,是神刻意苦待她,然而她因沉溺於痛苦中而忽視了神給她一位好的兒婦。神使她們遇到阿波斯,並得其恩眷,更使她從路得身上得著孩子。因此,在危機之中未嘗不會有轉機,使徒千萬不要太早否定神,埋怨神的不公或是天意作弄人等,正如雅各提醒我們:「我親愛的弟兄們不要看錯了,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裏降下來的,在祂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雅1:16-17)
  3. 危機與機會初期教會所遭遇的飢荒(經濟困境)並非單單發生在耶路撒冷,因聖經說「天下」(全球性)的困境,換句話說安提阿教會也是面對著同樣的問題,然而他們並沒有因此而只顧個人的利益──「積穀防飢」;相反,他們是「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錢。因此,當教會整體信徒都面對經濟的困難時,信徒應該按著自己在神面前的領受,在共同的危機之中,學習實踐愛心的功課,把握著危機的時刻看為實踐真理的機會。

二、信徒個人面對經濟低迷時的態度

  1. 前幾年社會經濟蓬勃,大部份人在生活上衣食無憂,但隨著經濟的萎縮,人的心情也滑落於低沉之中。外界的環境不停在變,信徒除了受環境影響外,我們更應抓緊神的話話,重拾我們對神的信心。「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6:34)
  2. 保羅在腓立比書四章十一至十二節學會了如何處「卑賤」、「豐富」、「飽足」、「飢餓」、「有餘」、「缺乏」;他不但能處理順境豐足的時候,他也能安然於逆境久缺的日子,因為他得了秘訣,就是一顆知足的心。信徒在今天要問自己的,是在生活上只是不如理想,有所不足,還是真正的缺乏?筆者在多年前因女兒進入小學階段,經夫婦商議後決定太太離職,全時間在家中照顧女兒。在這樣的決定下,我們的家庭收入隨即減去一半,然而總括這年多的生活,我們並沒有因為物質享受水準的降低而感到不快!況且我們仍是寄得暖,吃得飽,間中還有一些娛樂的生活呢!
  3. 箴言六章六至十一節聖經教導我們要從螞蟻身上學功課,努力作工聚歛糧食;另外,以弗所書四章廿八節下「……總要努力,親手作正經事,就可有餘,分給那缺少的人。」其他有關的經文包括帖前 4:11-12、帖後 3:10-12等。最近社會上因為經濟不景,領取綜援的人數大增,政府為防有人濫用公帑而加倍人手調查,當然若領取綜援的人如實有此需要,作為整體市民的一份子,政府施予援助也是責無旁貸的,但大眾擔心的是怕有人濫用社會的資源,因此聖經提醒我們一個人的生命取向是要努力,盡本分,用雙手,勤工作,若非必要,切勿濫用別人的愛心,也唯有那些肯努力作正經事的人,才能養活自己,供給別人。
  4. 但如果信徒有克勤節儉;默默耕耘;努力工作的人,卻遇上了裁員,生活又出現拮据,信徒也不要因為個人面子的問題而隱藏自己的需要,既然教會是一個愛的群體,我們是樂於與肢體共患難,渡危機,這樣也見証教會的愛心不單在言語上,乃在行為和誠實上;再者,我又想到如以利亞的一代先知,他也曾有缺乏的時刻、神不單吩咐烏鴉養活以利亞;也藉著一個撒勒法的「窮」寡婦供應他,這只是反映出神在我們人生不同的階段中,有我們要學習的功課!
  5. 在過往經濟暢旺的日子,投機與炒風熾熱的情況下,培養了不少不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物質主義抬頭;搵快錢,富裕就是成功!有些信徒在追逐的同時也迷失了自己,此時此刻,是否我們要正視自己人生價值取向的時候,我們是物質的奴隸還是物質的管理者。有一位商人在金融風暴後,有這樣的反省:「也許香港過去十年實在太成功了,不少的香港心養成財大氣粗,還以為炒圖利賺快錢的扭曲的思想,實在需要徹底的反思。」

三、教會在經濟低迷影響下的回應

  1. 如上文所述在今天經濟影響下,信徒失業,經濟需要支援的人數和金額有可能續步增加,肢體們應該更敏銳身邊有需要的人,教會的慈惠奉獻和事工也應得到更多的重視,不過在執行方面,為方便教會的守望,所作的慈惠適宜先知會長執會!
  2. 為了加強對肢體們的了解和關心,有些堂會在教會消息欄刊登肢體的近況包括有身體不適、待業、移民、回流、待產、婚喪等,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傳統,也反映教會為家的觀念,然而有個別信徒受到個人主義和過往不快的經驗影響,就是怕被教會知道自己的事情,怕別人如山倒海的關心,結果在有需要的時刻,教會卻未能施予及時的幫助!除此以外,教會不妨騰空一些地方,用作職位廣告欄,肢體在工作崗位上若知悉有職位空缺,可在教會的報告板上將消息傳遞,使有需要的肢體多一個尋找工作的機會。就教會的運作本身,肢體們也應多注意,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如用電方面,應隨手關掉不需用的電源,人數少的情況下考慮是否一定要使用冷氣?另外重新培養抄詩歌紙的習慣,避免動輒就大量影印,還要更多愛惜教會的用品,減低損毀。
  3. 最後我想提醒肢體,教會同樣是要與社會共渡危難;因此,除了信徒在愛心互相供給外,也不要忘記在社會中有真實需要的貧窮人。(加2:9-10)「……只是願意我們記念窮人,這也是我本來熱心去行的。」

筆者最近讀了一段短文很有意思,也在此與大家分享,「……一名見習醫生講論他在醫院的經歷,他結論時說:『屍體是冰冷的,僵硬的,制度也是;然而病人是活的,幸好我的心仍是暖的。』是的,面對無情殘酷的經濟現實,昐望我們的心,特別是基督徒,仍是溫暖,以致成為社會上許多無辜的被壓傷者的暖房,讓世人體驗神是愛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