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靈與牧養

作者:李盛林 (1999年 11月)

六十至七十年代興起的「牧養運動」,是要針對傳統教會的會眾不委身,只有個人主義卻沒有群體意識,價值觀念世俗化,以及沒有紀律和責任心。其內容重點主要是提醒屬神的人,重拾責任心並要向普天下萬民交代,也藉著聖靈的恩賜彼此建立,因此教會一層一層的彼此交代和門訓的模式便開始了。時至今天,快要踏入廿一世紀,過去「牧養運動」所針對的情況和需要,也重現在今天的教會中。

耶穌基督道成肉身,帶給神的選民一個嶄新的改變,就是神眾多的選民藉著兩件事得以合而為一,基督的身體也因而建立起來。一是「聖禮」(sacraments)[1]:一主、一信、一洗、一神、一餅、一個身體;二是「聖靈的恩賜」(gifts of the Spirit)。

當我們探討「聖靈與牧養」時,我們就得按著第二方面「聖靈的恩賜」的目的來看這關係。在新約裡,「牧養」的目的是要基督的身體健壯,並得以建立起來。因此,本文會就從這兩個角度來探討。

新約聖經有五段經文指出「教會牧養和聖靈恩賜」的密切關係。它們分別是:

林前12:8-11林前12:28羅12:6-8弗4:11彼前4:11
智慧的言語
知識的言語
信心
醫病的恩賜
行異能
作先知
辨別諸靈
說方言
繙方言
使徒
先知
教師
行異能
得恩賜醫病
幫助人
治理事
說方言
說豫言
作執事
作教導
作勸化
施捨
治理
憐憫
使徒
先知
傳福音
牧師
教師
講道
服事人

這些恩賜是由兩位使徒講的,一位是外邦人的使徒:保羅,另一位是猶太人的使徒:彼得。這五段有關聖靈恩賜的經文,其中四段出自使徒保羅。他對這些恩賜的目的,在以弗所書很清楚表達出來:「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弗4:12);「全身都靠祂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6)。這五段經文,我相信不是一個全面的清單,只是配合上下文意一個合適和有限度的表達。但無論如何,教會的建立和成長,是要藉著聖靈的恩賜在牧養群羊的事工之中彰顯出來的。

彰顯恩賜:主要是環繞「神話語職事」和「愛的服侍」,作為指標和運用的基礎,這也是整個教會牧養的主要目的。[2] 因此,聖靈的恩賜是要反映恩賜賜與者 (神) 的恩慈,而不是恩賜接受者 (信徒) 的蒙恩狀態;並且運用恩賜是要彼此建立和服侍,在教會生活中彰顯出來,而不是自我享用和自我陶醉。教會歷史中,討論「神話語職事」的恩賜比討論「愛的服侍」的恩賜較多,但是到現在還在討論之中。

近代教會對牧養的意識有不同的看法,特別是在牧養範圍內將屬靈恩賜分類,這分類也是按以上的兩個類別的恩賜來歸類。但這樣歸類的趨勢,往往都是偏向一個較為狹窄和帶有張力的分類,硬性將「神話語職事」與「愛的服侍」對立起來。這兩類恩賜其實是互補而不是分割,更不是對立的。因此,我們必須正視和更正聖靈的恩賜因牧養意識而有的偏差。

  1. 聖經提及的任何恩賜,我們不會認為它們在今天是不會再有的,或是懷疑這些恩賜對今天教會是否適切。
  2. 我們也不能過分強調恩賜的個人性,而忽略了整個教會的群體,因為個別的恩賜是要向群體負責任,彼此互動和作出適當的監察,而不致極化。[3]
  3. 我們也不要將聖靈的恩賜和與生俱來的天才混淆,這全在乎我們的人生方向和對神的心態。與生俱來的天才若不是全獻給主,仍是人的工作和果效,只有為神所用,被神所用才是聖靈的恩賜和屬靈的表達,唯有這樣才能經歷聖靈的工作。
  4. 我們不能高舉某些恩賜而輕看另一些恩賜,就如高舉方言、醫病的和作先知的恩賜,認為每一個信徒都需要有,不能夠缺少。所有的恩賜都是從神而來,並沒有輕重之分,或一定要有或無之別,恩賜好像人的性格一樣,各有分殊。正如彼得說:「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4:10)。
  5. 我們不能將聖靈的恩賜與十架分割開來。牧養和建立教會的事工絕不是取決於個人的喜好,而是在耶穌於十架上的救贖,教會被建立起來。捨己就是與基督同死,也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並得著保惠師的恩賜。因此,若要在我們的生命之中,將聖靈恩賜好好的發揮出來,建立基督的身體,我們就得效法基督,跟隨祂的腳蹤行。

再者,使徒保羅寫的四段經文可分為兩類:第一、哥林多前書12:28和以弗所書4:11;第二、哥林多前書12:8-10和羅馬書12:6-8。第一類的共通點在於提及教會的次序(order),第二類則提及恩賜本身,及它在整個身體(教會)運用後的結果。這兩個類別給我們在牧養上一個很重要的線索和方向。教會牧養有兩個不同模式,一個是帶領者牧養整個教會,另一個是被帶領者彼此牧養。因此,在本月底牧職神學院和短宣中心合辦的公開講座:「聖靈能力與佈道牧養」,也有這兩方面的專題:一個是為教牧領袖而設,另一則為整體教會而設。

一、首先,帶領者牧養整個教會,其恩賜及職分在哥林多前書12:28的「使徒、先知、教師」和以弗所書4:11「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師和教師」同時出現。哥林多前書簡列教會次序,以弗所書則較仔細分類。他們的恩賜和職分是在神的教會中作推動和成全恩賜:「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初期教會對領袖有不同的稱謂,它們是就著不同文化、功能和內形容而有的,例如稱西拉為「首領」和「先知」(徒15:22、32);稱安提阿教會的巴拿巴、西面、路求、馬念和掃羅為「先知」和「教師」(徒1:13);耶路撒冷大會則稱領袖為「使徒和長老」(徒15:22)。保羅稱以弗所教會的領袖為「長老」、「監督」和「牧養」([分詞]的用法,原文與以弗所書4:11的「牧師」[名詞]基本的字源和用法一樣)(徒20)。

由於篇幅所限,不能一一細說教會領袖的各職分和恩賜,在初期教會和教會歷史中的發展,只能說出在今天教會中可以怎樣運用這些恩賜。

  1. 「使徒」:有神的呼召和教會的認同,並將神真理的話語解明應用,也能忠心作見證。身為教會領袖,他不在於岡位或架構上,而是在職分和恩賜上的帶領和真理的守望。
  2. 「先知」:傳達的信息不是經過研讀和思考而有,是因著聖靈的感動而給予信息的重點。他不單在地方教會傳遞信息,也可在不同的教會流露和表達這恩賜。在任何運動和教會的更新過程中,神就興起他們。因此他們不一定在教會中有特定的岡位。
  3. 「傳福音的」 [4]:在今天的教會,神不斷興起有這方面恩賜的人,有力的見證祂。但我們不能將傳福音的責任全放在他們的肩頭上,自己卻一指不動。每個信徒在不同的環境都有這傳遞的恩賜。
  4. 「牧師和教師」:「牧師」和「教師」這兩個恩賜在以弗所書4:11中原文的表達與「使徒、先知、傳福音的」不同,保羅是將「牧師和教師」(some to be pastors and teachers)緊扣在一起。這種修辭法叫做重名法(Hendiadys ),意思是一個職分兩方面的功能:「作牧師的教師」,牧養包括了教導在內。聖經真理和信徒生活的操練,是今天建立教會的重點。

二、另一個重點是肢體彼此牧養建立。他們分別有不同的恩賜,主要是使教會能夠得到造就(林前14:5),神在凡事上因耶穌基督得榮耀(弗4:11)。因此,神教會的建立不只是由領袖推動,更有信徒皆為祭司的地位來配合。今天信徒有不同的恩賜,是因為神已經揀選了我們作祂的子民,我們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作為君尊的祭司,我們不單可以來到神的施恩寶座前,我們更是彼此為祭司,彼此服侍,並且整體對外作見證,將人帶到神的跟前。神不單給予神救贖的恩典,也給予人聖靈的恩賜,他們因而能夠事奉祂。

整個教會的群體所得的恩賜,是要以愛作為基礎來彼此服待,「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4:13)。恩賜是由聖靈按己意分給各人(林前 12:11),個別信徒逐漸對自己所領受的恩賜明白過來,彼此在不同的職分上運用並搭配,各盡其職,就能夠使身體成長。信徒不能領受恩賜之餘,而不為建立全體作出貢獻,這是不可能的,因為聖靈的恩賜是要建立教會,使整個身體(教會)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除了耶穌基督之外,沒有一個人可以得著所有的恩賜,但聖靈一定會給予每一個信徒恩賜,使我們可以搭配,在愛中建立教會。信徒不單領受聖靈的恩賜,也同時結出聖靈的果子來,信徒品格好,就能給予聖靈恩賜有更大運行的空間。今天的教會很容易以行政的制度和需要,凌駕了聖靈的工作,和聖靈在個別信徒身上的工作。相反,我們必須學習以聖靈的帶領來凌駕行政的制度。制度可以改變,讓聖靈的恩賜不受僵硬的制度轄制,這樣,滿有聖靈恩賜的人,就能搭配得更好,信徒也因而在聖靈的帶領中成長和建立,而不是那些只有技巧和外貌,不知聖靈工作方式的人充斥在制度之中了。


[1]天主教的聖禮有七個,分別是浸禮(Baptism)、堅振禮(Confirmation)、聖餐禮(Eucharist)、懺罪禮(Penance)、膏油禮(Unction)、按手禮(Ordination)、婚禮(Matrimony)。它們都是藉一個外在的禮儀和形式來表達內在的恩典,它的重點不是為表明信徒合一。我們的教會和普遍的福音派教會只有兩個聖禮,分別是浸禮和擘餅聚會(聖餐)。聖經有兩處經文表達這重點:林前10:17和弗4:1-7。

[2]有些聖經學者如H. Snyder從普世教會的角度,將聖靈的恩賜作另一個分法:「對外(世界)的恩賜」和「對內(地方教會)的恩賜」。

[3]羅馬書12:5「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裡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

[4]在新約只出現過三次:弗4:11,徒21:8和腓4:5,主要因為當時信徒對福音火熱,不需要專人傳福音,多數人都是主動去尋找福音的實在,教會已是一個有生機的存在群體,見證神的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