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伊拉克

作者:黎錫華 (2003年 6月)

(上文提要:啟程前的第一站就是中東小國,卻是富有的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這個國家以石油和黃金買賣致富,但在古文明考古與探索,卻一丁點兒也沒有,有的就只是現代的物質主義的文明。)

現代巴比倫--伊拉克

中東地區仿似一個文明變遷的博物館。阿聯酋,一個完全找不到古代文化痕跡的小國,今天卻是中東瑰寶;伊拉克,一個古代文明發源地,今天,特別是波斯灣戰爭後,受聯合國和英、美等國家的制裁,卻是外表風光(可能只是總統侯賽因一人而已)內裡民不潦生,滿日瘡痍之地。

塔頂通天的吾珥廟塔

有幾位弟兄於年前曾進入伊拉克拍攝一些有關聖經考古的歷史照片。當時正藉夏天,溫度高達攝氏70度,正如聖經預言:「巴比倫素來為列國的榮耀,……其內必永無人煙,世世代代無人居住,……。」[1]雖然進入伊拉克絕不是易事,我也很想潛進伊拉克這片古文明的地上;踏進吾珥古城的廢墟,親歷先祖亞伯拉罕的故居,體會一下他離吾珥時的感受。在英國考古學家伍萊 (Leonard Woolley)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將吾頊古城重現人間時,也正向世界宣告重現歷史真實的一刻。考古中的吾珥古城距今有 4000-4500 年,城中仍然屹立昔日他拉一家為之神往的廟塔 (Zigguart) [2],這個敬拜月神南那 (Nannar) 的塔是當時的聖地和宗教、政治中心。其實,這個吾珥廟塔正是聖經所說的巴別塔的後期產品。「塔頂通天」[3],正說明古人廟塔的頂部正是一個敬拜的高點 (High Place) ,也是宗教地方的核心。在那個地方,祭司與天際接觸,從天際及神明得到啟示。吾珥的廟塔正與巴別塔有相仿的形狀和敬拜意義,就是人藉敬拜天象而祈求豐收與權力,也是保羅在羅馬書所說人類的悲哀:「他們雖然知道神,卻不當作神榮耀祂,……將不能朽壞之神的榮耀,變為偶像。」[4]這個廟塔也標示神為何呼召他拉及其兒子亞伯拉罕離開吾珥,這表明上帝指示他們一家對創天造地真神的信仰回應。

吾珥王朝的輝煌--神卻呼召亞伯技罕一家離開此地

伍萊也在吾珥發掘到吾珥第一王朝時(約主前2500年)皇室墓地 (Royal Tomb of Ur) 。當中發掘到金光閃閃的陪葬品和仿似小規模西安秦始皇兵馬俑的陪葬軍團。據考古發掘的證據,當時皇族的葬禮,也包括活人陪葬。可想吾珥王朝時的皇族和貴族擁有何等的權力和尊榮。這也無可厚非,因為吾珥是人類文明的最早發源地之一。在伯拉大河與希底結河兩旁的城邦歷數百年都是古代英武有明之士的根據地,其中最出名的要算是寧錄了。從巴比倫廢墟中發掘的楔形文字的泥板,也提及他拉、哈蘭等命名的城市,不知這些名字是否就是亞伯拉罕的父與兄弟。如果真的話,就是說明亞伯拉罕在今天伊拉克的故土上是名門望族,而他父親和兄弟在當時不單是望族,甚至擁有以他們命名的城市。讓我們想想,神再呼召亞伯拉罕離開本地、本族、父家是怎麼的一回事。這對亞伯拉罕是一個多麼難的要求。不錯,信心之旅正是過窄門,走小路。然而,這信心的歷程正是我們經歷神思典的開始。亞伯拉罕時代的吾班王朝 (The Third Dynasty of Ur) ,在他離開後不久,就面對北方蠻族的入侵而成為廢墟了。[5]

從巴比倫國到伊拉克

吾珥王朝後二百多年,另一個歷史光輝的階段就是古巴比倫王國,也是今天伊拉克人之先祖。歷史偉人漢謨拉比(Hammurabi, 1792-1750BC)時代下的古巴此倫王朝是當時中東的第一霸王,他訂定舉世聞名的法典 (Hammurabi’s Code of Laws, circa 1780BC) ,把他如何從神明中得著啟示和列明282條律法刻在黑色的玄武岩上,這部法典至今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法律鉅著,這法典也成為古巴比倫國文明高峰的代表。

古巴比倫王國後一千多年,也是新巴比倫國的出現,一個響噹噹的名字——尼布甲尼撒,終於出現在人類歷史中。直到今天他仍是一個舉世知名的歷史人物。新巴比倫王朝所歷的時間不長,由初露曙光到被波斯所滅只是百多年歷史,但歷史上著名的空中花園、巴比倫塔及今天在德國國立博物館內重建起來的為主神瑪杜克 (Marduk) 而建造碧藍的伊什塔爾門 (Ishtar Gate) 仍是驚世的傑作。除了後者的複製品仍存世上,這些傑作的真跡已從歷史上湮沒了。但希臘歷史學希羅多德對這巴比倫王朝的描述,時至今日,彷彿仍活現在我們的眼前。

這巴比倫式文明不但經希羅多德而流傳於世。自十九世紀中葉起,當人們重新發現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後,習慣於一般公認的文學傳統的藝術,就從此能夠利用非文學的資料把文明再活現人間。十九世紀後期艾德溫.朗的《巴比倫婚姻市場》是根據希羅多德的敘述,把巴比倫風俗中在婚姻市場上把女孩子賣給出價最高的人。廿世紀初,EW路雷菲斯拍攝史詩電影《忍無可忍》就以當時新近在巴此倫發掘物為基礎的裝飾放進這一套形容巴比倫人生活的電影中。不少的歷史學家也借助電腦重建這座歷史古城,從電腦中重現的巴比倫城更是叫人拍案叫絕,其美真是叫人難忘。

今日的伊拉克[6]

然而,波斯灣戰爭後的巴比倫城,人民生活真是叫苦。這兒的貨幣叫「第納爾」 (Dinar) ,在戰爭前,一個第納爾對三美元多,現在官方的牌價是 1900 第納爾對一美元,足足貶值接近6000倍。一港元可換290第納爾。因此緣故,這兒的生活甚是艱難,生活指數很高,尤以外國入口貨品為甚。

據了解,一個中學教師月薪 3000 第納爾,相等於1.9美元,一個局長才5美元月薪。一支中國產品鉛筆,入口到伊拉克後,市場價為 750 第納爾,正好等同一個工人的月薪。一個中學教師家用一個月薪金只可以買4支國產鉛筆。其他入口貨品就不消說其可怕的天文價錢的標價。但以產石油為主的伊拉克,其汽油價格就低廉得令人難以置信,50第納爾就有一公升,以一港元有五公升,香港價格比這兒貴55倍。[7]

每一個地方,總有貧富懸殊的情況,巴格達也不例外,人民叫苦連天,十多年的抱怨、憤怒和疑問,早已像家常便飯般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偶而政府發動甚麼上街遊行、示威,反對美國這個世界警察的暴行,以平衡一點心理的抑鬱。然而在那邊廂,屹立在市中心的高級餐廳,一客20美元的晚餐對很多「尼布甲尼撒」的後裔而言,算不得甚麼。這真是一幅叫人摸不著頭腦的景象。在地平線上,我們看到穿得衣不蔽體的可憐平民,在餐廳的頂層卻是奢華的宴會和「高貴人」。這讓我想起巴比倫王朝的皇帝伯沙撒的愚行。當他用神殿的金器作為飲宴器皿時,但以理告訴他國運已終結,但他仿似騷不著癢處,人民死活,與我何干?[8]

這塊古文明的瑰寶,今天卻是這麼可怕和反映現實悲愴一面的一塊土地。筆者寫到此時,剛從電視新聞中風聞,美國與英國聯軍正準備另一次進攻伊拉克的行動。要嗎?人類的自私是要在雪上加霜嗎?!


[1]以賽亞書 13:19-22

[2]他拉乃亞伯住罕之父。在亞伯河罕未離開吾形之先,相信他們一家都是敬拜別神的。(參書 24:2)

[3]創世記 11:4

[4]羅馬書 1:21-23

[5]在一首古代近東的哀歌(Lament of Ur: “the goddess of Ur, Ningal, tells how she suffered under her sense of coming doom”)當中有這樣的一段 “…On that day did the storm leave the city; that city was a ruin. O father Nanna, that town was left a ruin. The people mourn. On that day did the storm leave the country. The people mourn…” (fr. http://www.piney.com/BabLamUr.html)

[6]文筆至此,還未計算最近的美伊戰爭做成的災禍。

[7]資料取自 余秋雨,《千年一嚐》,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年5月,頁217。

[8]但以理書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