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乃光 (2003年 4月)
經文:路得記一1/5 (請先閱讀經文)
一提到路得記這卷書,我們很自然便想到當中的一些人物,如摩押女子路得,財主波阿斯,寡婦拿俄米……等。但事實上全書的中心信息,卻是在說明如何恩待以利米勒這個家,讓這個家從破碎、痛苦、絕望中,轉化為完滿、歡欣、幸福的家!當我們環觀現今我們所居住的香港,滿城充滿著不滿、怨氣、消極,再加上經濟不景,失業率持續高企,這些社會問題最終轉變成許許多多的家庭問題:家中不和、外遇、離婚、自殺、互相仇殺……,差不多每天在報章中都能看到,叫人不能不握腕嘆息!但當我們看到路得記這一卷書,卻給我們看見另一番的景象!原來我們所相信的神,卻不甘心讓人落在痛苦,當人的家落在破碎中,祂卻要施恩、憐憫。今天我們每一個或多或少也身處其中,主角可能是你的同事、鄰舍、親友,甚或可能是我們自己!如果主許可的話,我盼望今年嘗試有系統的從路得記全書同大家分享五篇家庭信息,讓我們一同看到神恩典的作為來!
路得記1:1-15可以說是全書的引言或序幕。這裡提到士師秉政時期,有一個人名叫以利米勒,他因著當時一次的饑荒,就作出一個重要決定,就是帶同妻子拿俄米和兩個兒子瑪倫、基連,一家四口從猶大伯利恆這個神賜福的應許地,遷往到外邦的摩押地去。不知以利米勒這個人給你甚麼印象?實在是一個好丈夫,當家庭面對困擾,他不是坐以待斃,或逃避退縮,更不會像現今的人為了困難而了結餘生。反之他是勇於承擔,積極解決問題,付上作為一家之主當盡充負任。
以利米勒為解決困局,決定全家移民。其實移民的壓力指數相當大,心靈的承擔量也沉重,但他卻選擇承擔。同時,他也是一個愛妻愛兒的好男人。他不忍見他的甜姐兒痛苦[1],也不願繼續看到兩個兒子臉黃飢瘦[2],所以才決定遷往摩押地去。但以利米勒卻沒有想到這一個決定竟把自己送進墳墓,也把自己所心愛的家人,帶進無盡的絕望!哦!原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不單需要有愛,有承擔,還需要一些更重要的要素!
我們不禁要問,到底以利米勒出現了甚麼問題?他的問題乃在於他在抉擇上,偏離了神真理和旨意的軌道[3],在心中、在家中沒有讓神在當中作工管理。正像一列火車脫了軌道,自然翻車一樣。正如一個人明知婚外情是神旨意中所禁止,仍不顧往前,自然要承擔錯誤的苦果。所以弟兄姊妹,我們當留心我們的抉擇!事實上,有很多因棄影響我們抉擇:內在價值觀,外在實際環境因素,因果利益關係,思想性向,安全感等。而這些因素又常互相矛盾,我們就常在這互相矛盾的下作出決定。(留意,全章每一個人物都因不同抉擇帶來非常不同的結果!)但我們作為屬主的人,理應先考慮真理的原則,和探求神最美善的旨意,因為這最終要引導我們走向自由和豐盛的路上去。
跟著我們進一步要問。為何以利米勒這個屬神的人,明知神的心意,仍然往錯路上去?
- 首先看見環境上出現了一次大饑荒是一個主因,這飢荒之大遍及全國,並且多年 (v.1,4) 。面對這實質的具體難處,在比較似乎虛無飄渺的神的旨意,神的賜福,離開迦南地似乎是明智之舉。有時候我們也如不信的人一般,看信仰不大實際,以致當難處來到,就把問題放得過大,像天塌下來一樣;也因小信,把神看得太小,以為祂無能幫助!伯利恆本來有山環繞,有平原,土地肥沃,能種橄欖樹,葡萄樹,無花果樹,山下可種大麥小麥,村外可養活牛群羊群,故稱為糧食之家。有學者相信以利米勒是以法他人 (v.2) ,是當時代有錢有地位的人[4]。當他看到饑荒漸漸吞滅他的草場,牛羊在飢餓的哀鳴中一一倒斃,反觀在死海以東,距離伯利恆不遠,約50里的摩押地,從對岸觀看卻是青色一片。人的頭腦分析,知道饑荒不會在短時間過去,而摩押地卻是目前最易移居的美地。這個境像在他心中起著強烈的盪漾,因他對神的信心漸漸失落。(留意 1:22 的強烈對比!)
- 第二是因眼見的環境帶來心中的懼怕。這是內在的因素。弟兄姊妹請人要忽視這個東西,以利米勒的懼怕,就是饑荒會把他一切所有的都吞滅!恐懼會叫人方寸大亂,失去應有的判斷力,甚至在傾刻之間為求抓著這份安全感,而不惜一切以求自保:要小心!「懼怕的人,陷入網羅。」(箴29:25)。當時以利米勒亦不敢完全遷往摩押地,所以只在田間(直譯: the fields of Moab)[5],免得住在城中 (cities) 易被他們信仰影響。他是走中間路線,心中卻失去真正的平安。
- 第三也是最大的問題,就是以利米勒沒有讓神成為他心中的王:就是讓神在他心中,家中有著至高的地位,人的一切行事抉擇,都以祂的旨意為依歸。以利米勒的名字很有意思,就是「神是我的王」之意。這也是 (1:1-5) 整段的中心。很相信他父母為他命名,心願在士師秉政,以色列沒有王,「各人住意而行」的時代(士21:25,得1:1),其兒子能懷有一顆以神為他心中的王的心志!可惜以利米勒卻沒有活出他的名字,下單離開神賜福的應許地,更進至摩押地去。他一定曉得在歷史中摩押人怎樣多番咒詛以色列人(民廿二至廿四章),並且以色列人更因與摩押女子行淫,進而敬拜他們的神,帶來什亭事件(民廿五章,書22:17)。以利米勒是知道的,所以他選擇「寄居」 (went to stay a while) 那地,最終的家還是神的應許地。但請留意動詞的轉換--他們到了那地不久,就決定住下來 (remained there) ,相信他們十分適應這異地的生活,並且一住就是十年 (had lived there about ten years) ,並且兩個兒子也娶摩押文子為妻。這個意料之外的適應把他們原來的計劃完全改變了。有句話有意思: ‘Don’t make over decision turn around and make us.’ (「小心別讓你的決定反過來決定你!」)以利米勒不是一開始就否定神的旨意,下尊神為王,乃是逐步的遠離,以致他就在不知不範間以自已取代了神為王的地位!他和他一家就這樣活在神的旨意和祝福以外!
今天當我們要建立家庭,甚麼是我們建立家庭的準則和方向?現今我們真像以利米勒的士師秉政時代那樣,面對經濟衝擊大饑荒及道德敗落,各人任意而行的沒有王的情境。我們是否也像世人,用盡心思時間精力,以經濟,安舒成了我們的主導,而忽略在神面前作一個好管家,按神的心意照管自己的家,並服事周圍的鄰舍?面對經濟的擔子,我們能否堅定相信我們的王負責一切,並要帶領我們經過一切,並能享受迦南地的豐富美福?以利米勒的失敗,不在面對大饑荒之時,乃在平日沒有好好操練神是他的王,卻被世界那「任意而行」(士21:25)的文化所玷染,當認真面對試煉就倒下來!寫到這裡,一些歌詞不禁湧現:
成為我異象,噢,我心的王! 萬事我無所慕唯主馨香。 讓你居首位,日夜細思量; 甦醒我夢寐,慈容照我光。不掛意富裕,不羨慕虛榮; 主成為我基業直到永恆, 認識主基督,我心便安寧, 你是我至寶,作王在天庭。(敬拜頌歌 197 首) |
「王阿!願你時刻成為我們心中的王,家中的王,萬王之王!」
[1]拿俄米即甜之意(一20)。
[2]瑪倫即羸弱,基連即憔悴之意(聖經串珠註釋本p.531)
[3]近代有一些解經學者以為以利米勒一家的遷居不是違背神的旨意,只是人的自然反應。但我們要留意路得記的作者是用了書中的人名地名的意義,把書中的信息帶出來:以利米勒(神是我的王)在饑荒中沒有以神為王,竟離開神賜福的伯利恆(糧食之家),以致拿俄米(甜)經歷苦海人生。幸得路得(友伴)伴在身邊並且神藉波阿斯(裡面有大能)豐豐足足的拯救這個家庭。在舊約,迦南地乃神與以色列人立約所給與之地,並且在舊約除了幾次有神特別指示外,離開迦南地皆為神所不容許,況且摩押地在當時更是邪惡拜偶像之地。而瑪倫、基連早逝,兩個妻子十年也不能生育(後來路得能生育!〕,在舊約而言,是沒有神賜福的表現(參考唐怡之的舊約詩卷p.15)。請留意作者門寫作手法:除了(1:6, 4:13)有提到神主動的作為外。其他地方則無提及,但全書卻充滿祂的作為!
[4] (1:2) 以法他人這個字根據亞蘭文的意譯,似乎是指有聲望的人(參唐估之:舊約詩卷p.15)另外參 A Story of God’s Grace – Ruth, Cyril J. Baker p.28: To be born an Ephrathite meant that Elimelech was of ancient and noble lineage.
[5] (1:2) the country of Moab 摩押地的 country (Sadheh) 應譯作 plain 或 field (The complete word study Old Testatment, The story of God’s Grace p.149),而 (1:7) 猶大地 the land of Judah (erets) 才是地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