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乃光 (2003年 10月)
經文:得2:1-18(敬請先請經文)
路得記全書的中心,講到神的恩典如阿臨到以利米勒一家,把他們從破碎絕望中帶進幸福完滿。記得第一章開頭,以利米勒在饑荒中沒有以神為他的王,行在祂旨意的軌道以外,離開了糧食之家的伯利恆,舉家遷往外邦的摩押地去,至終一家六日只剩下兩個寡婦!但神卻沒有離棄這個家!祂不單甦醒拿俄米的心靈,使她回轉,又讓路得成了她歸途中的良伴,照顧她一切的需要。並且正在動手割大要的時候,剛好回到故鄉伯利恆:這充滿生機的禾稼,正在向憂傷難過的拿俄米說明在前面的困境中,神必為她們開出路!
不錯,這兩個寡婦現在已重返伯利恆,但二人當前所面對的,卻是一個既殘酷又可怕的現實!現在不是在夢境中,乃是二人要真真正正地面對一段漫長艱辛的日子。試想這一個家沒有男丁承擔,現在一貧如洗,孤單無助。拿俄米己老,路得既是外邦女子,加上人生路不熟,前境實在叫人憂慮!中國人有句話:「窮困,窮困。」人一窮,就被困,被環境所困,但最苦的是心靈被困,彷彿沒有出路。記得曾有一個電視的廣告,鏡頭裡有一架車在迷宮一般的路上不斷轉出轉入,總是衝不上這掘頭路!那份迷惘、無助、挫敗、失望……的心情是難以言喻的!今天香港經濟似乎漸見曙光,但事實上有很多人仍被經濟所困;也有被情所困,被恐懼憂慮所困,……心靈就是這樣充滿不同的困局。就讓我們來看看路得如何在困境中走出來!
I.積極人生 (2,7)
這裡提到路得向拿俄米說:「容我往田間去……拾取麥穗。」後來路得見到監管收割的僕人,也說:「容我跟著收割的人,拾取打捆剩下的麥穗。」這裏看到路得有一種積極、主動、自發的行動。「容我往田間……」「容我拾取……」這句話的原文是一個很強烈的字,表明心中定向的決定[1]。路得乃是用一個積極向前的態度面對困境。相對之下,拿俄米在困境中的態度卻是消極:她發怨言--「耶和華降禍與我,全能者使我受苦。」 (1:21),並且十分悲觀--「不要叫我拿俄米[2],要叫我瑪拉[3]。」她以自己為一個苦命人,過往的遭遇叫她沒有想到前面的日子會變好!其實路得的遭遇也有很多可以叫她自卑自憐的地方,但她在困境中卻仍是積極面對,「容我往田間去!」
大家知道拾麥穗是甚麼一回事嗎?乃是一件卑微的工作。田主收割後所剩下的,你在人背後拾取。用世界的角度來看,你是一個窮人、一個弱者,要得人所剩下的維生。路得卻沒有因此而被嚇退,她甚至勞苦殷勤地工作:由早上到下午,又由下午到晚上 (7,17) ,而且工作常是在烈日之下屈身拾取。留意由動手割大麥要到 (23) 收完大小麥約有七個禮拜;這差不多有兩個月的時間,是一段不短的日子啊!並且這份工作有一定的危險,請不要忘記這是士師時期,各人任意而行,其中強橫、姦淫、殺害的事多有發生。現在一個單身女子由早到晚在日間工作,危險情況可想而知。並且她是一個外邦女子。這段經文談到路得往田間拾取麥穗,出現「摩押女子」共四次之多 (1:22,2:2,6,21) 。我們留意種族間是有很強的歧視,何況在當時代看外邦人如狗的猶太人社會中?更何況摩押人曾在當時侵略他們(士3:12)?難怪後來波同斯提醒僕人不可羞辱她 (2:15) 。可見路得在田間工作同時要面對的,是生命安危和承受由人而來的種種壓力。
一個常自卑自憐的人只會叫自己心力消耗,所以往往不是被沉重工作所壓倒,也不是單單承擔不起人事方面的各種有形或無形的壓力,而是被消極的心靈所困,灰心絕望。相反,當路得面對以上種種困境時,這一切都沒有動搖她不去拾取麥穗的心志,因她內裡有一份積極的,不怕艱辛的心志!
II.活潑信心 (2,12)
或許你以為路得能衝出環境的困境是因她個人本質上有這份積極進取的性格和心志,「我可不能像她啊!」請不要看錯!路得之所以能如此積極進取,乃基於她對神有一顆活潑的信心。請問她為何如此不怕危險,不理會人的輕視而去拾取麥穗?又為何不做別樣的工作?……只因為她明白舊約的律法:神吩咐人「不可割盡四角,也不可拾取遠落的……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利19:9-10)她明白到這位以色列的神是如此充滿恩典憐憫,她就憑著信心,用行動去投上。路得就在這困境中,(相信是從拿俄米口中得知)想到舊約律法中如此的話,因耶和華現在也成了她的神 (1:16) ,她就抓著神的屬性,衝破種種的危險艱辛,為要得神的恩惠。所以她這樣的行動,波阿斯就以之為她的信心表現--「願耶和華照你所行的賞賜你,你來投靠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翅膀下,願你滿得祂的賞賜。」 (2:12) “May LORD repay you for what you have done. May you be richly rewarded by the LORD, the God of Israel, under whose wings you have come to take refuge.” 路得拾取麥穗的行動,被認為是憑信心在患難中投靠避難。神先甦醒拿俄米的心走上歸途,並在剛好收割大麥之時回到伯利恆。經文中提到「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 (1:22) ,「她(路得)恰巧到了以利米勒本族的人波阿斯那塊田裡。」 (2:3) 及「波阿斯正從伯利恆來。」 (2:4) 這裡我們看到神的引導--路得的信心跟隨--神繼續引導。當人以單純的信心回應神的引導時,人就可以跟隨神的指引而逐步走出困境!
人在困境中常混亂爭扎,為求逃上困境不惜違背良心,違背真理。從士師記中,人為要解決困局,不論個人,家庭或支派,都因違背真理而困上加困。路得因著愛陪伴婆婆拿俄米返回伯利恆,這雖然是她自己走入困境,卻因她以信心緊緊抓著神的應許,不憑己意,最終這份信心使她,甚至婆婆能脫離困境。
當我們落在困境中,讓我們記得唯有神才能帶領我們走出困境:而我們所需要的,是要像路得那樣有一顆活潑的信心交託給神,一步一步的所在祂的引導。
III.滿足賞賜 (10-13)
路得在這困境中,明白到自己的身份為外邦人,不配蒙受恩典,所以當波阿斯特別允許她在自己田間,跟在自己僕人背後拾取麥穗,可喝僕人打來的水,並得到僕人的尊重時,她「就俯伏在地叩拜,對他說,我既是外邦人,怎麼蒙你的恩,這樣顧恤我呢。」 (2:10) 「我主阿,願在你眼前蒙恩,我雖然不及你的一個使女,你還用慈愛的話安慰我的心。」 (2:13) 路得記的四章經文,竟然出現了七次的祝福。全書在說明神何等願意賜福給人,並且賜福的媒介是藉著人(或人的祝福)。因著路得遇到波阿斯,神就藉此人施恩,帶領路得走出她的困境。單單這一章,她信心的跟從已得著了滿足的賞賜。第一是安全感--在這士師黑暗的時代,能被允准在人的田中自由拾取麥穗,不被羞辱,不受欺負。第二是認同感--自己本是外邦人,又是以色列人的世仇,竟被看待如同是自己人一般,供應餅水休憩,並蒙慈愛的話,心得安慰。第三是欣悅感--像她這樣一個窮困卑微的寡婦,流落異鄉,竟得到良善又有地位的財富波阿斯當面誇讚,何等欣賞她對婆婆的愛心,並向耶和華以色列神的投靠,這怎能不叫她喜極之餘,感恩俯伏在地呢!第四是滿足感--路得在田間拾取麥穗直到晚上,將所拾取的打了約有一伊法大麥,即二十二公升。這是神在路得殷勤辛勞背後所賜的豐足報酬!波阿斯要讓她知道,這是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因她信心的投靠帶來豐足的賞賜!這不單解開她經濟的困境,更叫她心靈的困境得釋放。人之所以常覺不滿足,心靈中常受困擾,乃因以為萬事都是必然!一有所失就怨天尤人!路得卻自知不配蒙恩,卻蒙受如此厚恩,所以俯伏叩拜。這是一顆知恩感謝的心!
這段經文的結尾給我們看到一個本來受環境所困的路得走出困局,心靈跨越環境,充溢著喜樂歡欣的圖畫!
「當我們的心靈裏充滿了光明之時,外面的黑暗,還能存得長久嗎?」
今天不知你是否落在人生的困境中,求主讓你也能像路得那樣,跟隨神走出困境!
[1]The particle of Entreaty or Exhortation (pte) is a word tha makes strong appeal or serves to warn or instruct (the complete word study old testament p.2229,2337). I pray you! Now! O!
[2]拿俄米即甜的意思。
[3]瑪拉即苦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