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錫華 (2003年 8月)
黎錫華
置身在約旦,使人不其然想起聖經的世界,特別是舊約的故事。
在安曼稍作停留,就正式開始「聖地之旅」的考察。在約旦兩天的行程中,最主要的的研究地點,要算是米底巴旁的尼波山 (Mt. Nebo),玫瑰紅城皮特拉(Petra) 和加大拉的杰拉西 (Jerash)。
- 米底巴旁的尼波山 – 神忠心僕人摩西遠眺迦南全地:
- 玫瑰紅城皮特拉 – 以東首部,和後來拿巴天人 (Nabataean) 的首府,也是《國家地理雜誌》選為50個必到的旅遊地點,或10個古文明必到的地方:
- 加大拉的杰拉西 – 發掘至今,最為完整的一座希羅城市,她也啟示福音傳播要面對何等的挑戰。
米底巴的今昔
離開首都安曼,向西南方走,車路稍微斜上,沿路兩旁忽隱忽現零星落朔的小村屋。這些小村落寂靜地躺臥在半黃、半綠床鋪上。偶然,看到一些小牧童,拿著小竿,趕著羊群,仿似一個小爸爸帶著孩子們,在這片沙地上找那可吃的食物 – 小草兒。車子向著米底巴直往,羊群也在視野上慢慢消失了,相信那些小牧人必會好好照顧這些羊兒,因為這是中東牧人的特點,牧人認識他的羊,羊兒也認得牧人的聲音。經過半小時的車程,車子從零星落朔的小村落進入了較多房子的小鎮,這正告訴我們,正進入這個千年古城「米底巴」了。
「千年古城」!米底已,這個名字,千年不變。現代的米底巴城建築在羅馬、拜占庭時代的廢墟之上,這些廢墟上也有不少保持著當時主要的裝飾——馬賽克(mosaic,即「鑲嵌畫」,當由最著名的,就是最早期的巴勒斯坦地圖)。在這些羅馬、拜占庭時代廢墟之下的,就必然是古代摩押己倒塌的城鎮——米底巴。
我肚子有點餓,但當地的導遊說,要先進入約旦第一個景點後,才進午餐。這時意志與感覺出現了一丁點兒的鬥爭,肚子說:「進食吧!」意志卻說:「你來聖地就是為了吃?」記得神學院的老院長那一句話嗎:「一生人必須到聖地走一趟。」我的心裡也作這樣回應。「要吃,隨時可以,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 」既然進人了聖地,就好好細味屬靈的筵席吧!「米底巴」就是我第一道聖地靈筵的「菜色」。
從摩押時代直到今天,仍是這個美麗的名字,[1]然而今天的市容卻不甚整齊,不少的街道部被掘起,但不知何故,沒有工人,也沒有甚麼工程指示,當然也不知道這回破爛的樣子要待何時。或許,這給我們說明,昔日的她也常時這個樣子,今天的她只是告訴我們一點有關她的歷史。約旦中部的米底巴何等寂靜,今天的她已不復當年的威武了,當日的摩押人在這個邊防重鎮譜寫出多少戰爭的凱歌,也奏出多少戰敗的哀歌。[2]如果沒有讀聖經,只從今天的經驗,真的很難想像這個小鎮正是昔日摩押的邊防重鎮。
今天,這個小鎮最繁華的地點,要算是發現最早期馬賽克地圖的希臘東正教堂前的一條街道。這倏街道有幾間食肆與旅遊商店,但都是極小規模的,閒來街上只有十多個包著紅白或黑白頭巾的約旦阿拉伯人。或許不是因為這極有研究價值的馬賽克地圖被發現,這裡更是寧靜。然而,我更愛這種悠閒與寧靜,三千多年來,不少的戰爭在這裡發生,不少無辜在這裡被埋,不少的血與淚在這裡作見證--貧窮中的平安,遠勝光輝中的戰亂。
她為我們繼續刁起聖經的故事。早在出埃及時代,當以色列人打敗希實本王西宏時,摩西就把這地給了流便支派。(書 13:9-16)大衛時代,以色列人與亞捫人爭戰時,亞捫人雇用的敘利亞軍隊正是在米底巴安營,但最後仍被大衛的將軍約押所勝。(代上19:7,14-15)除了聖經記載外,猶太人歷史中,也有不少與米底巴有關的事蹟,特別在馬加比革命時。[3]在古代的記錄中,每次提及米底巴,總是與戰爭拉上關係的。時代巨輪的滾動,同樣地,把這個常與戰爭為伴的城市滾離血與死亡中,今天的她為我們展示著教會歷史的遺蹟。這些遺蹟,特別是鑲嵌畫,使我們想到救主如何進到人的心裡頭。他們以鑲嵌畫表達心靈深處對福音和信仰最強烈的信息。這些信息在當日成為世代的宣告,今天,這些馬賽克畫何嘗不是告訴我們福音的能力。[4]
「大家向前望,看到一間教堂嗎!」在茂密的樹叢頂,隱約看到一個以十字架作裝飾的房頂,這房頂中懸空掛著四個大小不一的銅鐘。不錯這就是米底巴地圖所在的教堂——聖喬治希臘東方正統教堂 (Greek-Orthodox Church of St. George) 。
米底已的馬賽克地圖(The Madaba Mosaic Map)
馬賽克畫不單是極高的藝術裝飾,它的本身也同時是一個信息。馬賽克畫作為 拜占庭時代教會的記號之一,自有它的獨特意義。首先,它把當時信徒心中的信息和意念,以大量不同顏色的小石塊作為村料,鑲嵌出不同圖畫和希臘文字,以表達當時教會信仰的宣告,整幅馬賽克圖畫就表達一個核心主題;其二,鑲嵌的行動本身就是一個信息,從圖案構思到整幅圖畫完成,用了何等的心思、何等大量的人手,準備不同顏色的小石塊,花上幾百、幾千,甚至過萬工時,才可以完成一幅。所以每一幅馬賽克圖畫的大小、圖案和精細,都或多或少表達當中信息的重要程度,要藉馬賽克留給更遠未來世代的信徒知道。
這個小小城鎮米底巴,直到如今,至少有14間教堂被發掘出來,每一間教堂的遺蹟都有馬賽克的圖畫,也有人說:「米底巴,馬賽克之城。(Madaba, a city of mosaic)」。聖喬治教堂內的巴勒斯坦地圖是少有的,馬賽克畫很少以地圖來表達信息的。究竟地圖所表達的甚麼意思呢?
昔日,約書亞製圖為以色列十二支派抽籤分地;以西結先知畫圍城圖,作以色列家被困之兆;……相信保羅也製不少地圖,以示他宣教的行蹤。同樣地,不少的侵略者也製作地圖,為的就是策劃他們野心的攻佔。究竟米底巴這幅地圖又有何作用呢?它又如何被發現呢?
這幅地圖被公諸於世,要追溯1884年了。當年一位僧侶寫后給耶路撒冷東正教主教,論及這幅奇妙馬賽克的發現,那位主教一直無動於衷,直到他的的繼任者爵華西蒙主教 (Patriarch Gerasimos)派了一住建築師到米底巴,為這幅馬賽克建了一間新的教堂,新教堂就以這幅已有l400多年的馬賽克地圖為地面。發現之初,地圖面積約為16米長,6米闊。諷刺地,為了建築這所新教堂,地圖的大部份的面積也被毀壞,到1896年這所教堂落成,只保留原先的四分之一!因為這位建築師認為這幅馬賽克當中的圖案,彼此間是沒有關連的。自此,這幅巴勒斯坦地圖的馬賽克畫就公諸於世了,也引來不少主教與學者研究這幅地圖,並寫了不少研究文章。要為這幅被保留1400年,重寫l400多年前信徒的心思。較為詳盡的研究,要算以色列學者 Avi-Yonah 所寫的 The Madaba Map (Israel Exploration Society 1954)。[5]這幅巴勒斯坦地圖也是現存古代巴勒斯坦的唯一地圖。地圖內容是拜占庭時代的巴勒斯坦和鄰近的國家。圖的中央正是耶路撒冷城,西伸展到地中海:東至約旦的重要城邑,安曼、皮特拉等;北到腓利基的西頓港:南至埃及的亞力山大港和孟非斯等。
就考古研究,這幅地圖在主後560-565年間完成的,當時的工匠用的小石塊,主色為4種不同深淺的紅色、5-6種藍綠,另有棕、紫、黑、白、黃、灰……等為次要色調。全幅馬賽克地圖估計了用2300000塊小石塊,花上11500工作小時才完成。這幅地圖說不上是馬賽克畫中的鬼斧神工,也可說是傑作了!
約旦的導遊用激光筆指指這,指指那;說這是甚麼地方,那是甚麼地方;這組希臘文字意義何在,那組圖案意義何在;……短短幾分鍾就說完這幅有千多年歷史,25平方公尺的傑作。然而他補充一句:「講解到此為止,因為還有不少的參觀者在等候要欣賞這幅千年名畫,我們要讓給他們了。現在給你們自由時間,廿分鐘後,我們在外邊集合。你們要欣賞的話,就悉隨尊便了。記住,中東午餐在等著你們享受。」
我站在這幅被紅繩圍著的馬賽克地圖旁,手裡拿著有關這地圖的資料,邊看邊細閱它的攻事。為何當時的宗教藝術家和工匠要花那麼多的精神和時間地完成這幅當代傑作呢?彷彿我也穿起一件修道士的棕色蓋頭的衣服,站在當日教堂內,指引著石匠們如何用心、用感情,並且帶著使命感,鑲嵌每一石塊。「因為這幅圖向世人宣示,當時東羅馬帝國的省份地勢,卻是耶路撒冷才是世界的中心,而非君士坦丁堡;[6]也是向每一位受耶穌救贖感動者的指引,告訴他們同住錫安,敬拜神的『朝聖之路』,整條路的中心就是耶路撒冷,她是大君王之城,也是我們親愛救主受刑的地方。」也有人說,這幅圖也突顯尼波山的位置。我將目光轉移到地圖中尼波山的位置,看著尼波山的砌圖部份,心裡重溫摩西登上尼波山,神如何向他指示迦南應許之地。(申 34:1-3)而事實上,尼波山就在米底巴近在咫尺的地方。大豐富的信息了!我真想知道,當日的信徒們究竟想著甚麼呢:我真的相信它不是要展示高超的藝術創作,或許,真的要宣告,人要到錫安朝見主曾經歷的地方。從東西南北的人都應該到耶路撒冷,聽耶和華的教訓。(賽 2:2)
轉眼間,廿分鐘衝衝過去了。心裡很不捨得,千里迢迢,就只逗留這麼短時間,如能在這次聖地考察中,身處聖經記載的地方,無時間限制、無拘無束地默想聖經,這是何等的美。我相信這樣的感受,在未來的十數天會經常在我腦中出現——如果能逗留久一點,就好了,如果……。人的心就是太多的「如果」,回到現實,能用半小時的時間穿越千多年的時空,體會一下當時信徒的心景,也是何等寶貴,這樣實地的體驗比起在書上看歷史,來得更真實!我就是這樣帶著感恩神的心,卻滿有喜悅的心景走出這所教堂。午餐為我補充足夠的力量,就要登尼波山了!
[1]米底巴,字義為「安靜的水」。米底巴在乾燥的地方,但多年均有人居住,她的名字正告訢我們原因的所在,這城是建築在地下水層之上。
[2]聖經中首次出現這個名字是在民數記21章30節。這節聖經是以色列入勝利的歌,描述她與底本和希實本聯合的重要,暗示她們是摩押人聯防的重鎮。
[3]在此不多提,如有興趣者可參《次經》的《馬加比一書》9:35-42和約瑟夫的《猶太古史》13:9.1。
[4]有不少學者專研馬賽克畫與信仰、神學、當代教會歷史等關係的研究。
[5]另一篇不錯的論文是1958年由V.R. Gold 在《聖經考古》期刊 ( Biblical Archaeologist No. 3 )中的發表文童。
[6]君土坦丁堡是當時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即今天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