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的操練

作者:陳錫安 (1998年 4月)

    「天將晚,以撒出來,在田間默想。」(創 24:63)

  以撒回到家中,首要的事不是與親人酬酢,也不是趕辦很多繁瑣的事務,而是走到田間,退到寧靜之處,個人安靜默想。他究竟默想些甚麼?可能:他懷念已故的母親撒拉。母親的去世相信給他很大的打擊,幾年的時間仍未能沖淡喪母的傷痛。聖經記載直到他娶了利百加才稍得安慰。(創 24:67)

    他記念同父異母兄長以實瑪利。因他剛斷奶,以實瑪利便被逐。幾十年來,他在家中是獨子,可以想像他是何等孤獨無伴。他思念管家將為他物色怎樣的妻子。他憶念神。在繁忙的生活中、在哀愁的思潮裏、在不明朗的環境下,他在「天將晚」──是最好的時刻;「在田間」──是最好的環境,他默想,他與神親近。

  我們不用深究以撒出到田間默想的目的為何,但我們可以確定,這是他生命很重要的環節,這也是我們基督徒不可或缺的環節,因為:

    默想是在忙亂生活中不可忽略的歇一歇,是緊湊節奏中絕不可少的休止符。強如主耶穌,祂也不時邀約門徒和祂退下歇一歇。

    默想是讓我們有自我檢討的機會。
    默想更是重新得力的唯一方法。
    默想常驅使我們與神有更甜蜜更親近的契合。

  然而,當實踐默想時,我們要有以下的認知:

    默想不是呆想,讓腦中一片空白,麻木無反應,呆呆如白癡。
    默想不是幻想,任由胡思亂想,如天馬行空,不受約束。
    默想不是妄想,不切實際,作非份之渴求。
    默想不是冥想,以打坐方式追求玄妙神秘的感受。

  真正的默想其實是禱告的一種形態,是與神靈交的主要渠道。是故默想的對象、目標、內容和心態均直接影響默想的效果。默想須肯付代價,多操練,更要持之以恆。下列幾項要訣或可使我們在默想方面之操練有所裨益:

情有所牽

  我們所實踐的默想,其實是與神的靈交,所以最重要的因素是必須先有渴想及愛慕神的心,渴望能見到祂,與祂親近,與祂傾談,願意享受與神同在時的溫馨時刻。若情不投意不合,貌合神離,勉強相處是苦事。未有愛慕及愛意,縱然觸發思潮,只感生厭乏味。且看愛神的人與神靈交之前所具備之心態:

    可拉後裔:「神阿,我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我的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我幾時得朝見神呢?」(詩42:1-2)

    大衛:「神阿,你是我的神,我要切切的尋求你,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我渴想你,我的心切慕你。」(詩63:1)

  記得我們年青時喜歡唱這首詩歌:

    我心中飢渴地愛慕著耶穌,我心中飢渴地愛慕著祂;
    雖然我知道祂常在我身旁,我仍要渴望見著祂的面。
    (《平安詩集》第336首)

  現今基督徒太理性化──堅持一些自以為是的理論;太機械化──固執一些以為有效的方法;太自我化──希望達到自己的慾望;卻太吝嗇向神表示愛意,太收歛對主的渴慕。但當我們對主說:「主啊,我渴想你,我愛你」時,一定有很不同的感受;尤如在熱戀中的男女,他們要見面,心何等逼切,情有所牽,「我愛你」不絕於耳。外人聽來毛管直豎,全身疙瘩,他們卻甘之如飴。主賜給我們有愛慕祂,渴想與祂親近的心。

身有所處

  「老地方見!」是老友相約相聚的慣用語。在熟識的環境中、在已適應了的氣氛下,在有美好經歷與回憶裏,相聚是自然的、暢順的、投入的、喜樂的。與主有固定時間的約會是非常重要的,若能加上有固定地方,便更容易投契。上文所提及的以撒,可能田間就是他要默想時慣常到的地方,亦更可能這是他經常惦念著的「老地方」,甫扺家園即「溜」到田間去。或許我們在這裏可加上一點情節:他趕到田間,會對神說:「對不起,久違了。」或是說:「我來遲了﹗」

  在默想方面的操練中,有一段很優美的文字是值得我們深入思想

及羨慕的:

  「我的良人在男子中,如同蘋果樹在樹林中,我歡歡喜喜坐在他的蔭下,嘗他果子的滋味覺得甘甜。他帶我入筵宴所,以愛為旗在我以上。求你們給我葡萄乾增補我力,給我蘋果暢快我心,因我思愛成病。」(歌 2:3-5)

  詩人心深思念,且歡歡喜喜的來到蘋果樹下,他那種心態,那種情景何等令人羨慕!「蘋果樹蔭」帶給他何等的經歷、何等的滿足、何等的喜樂!家中書房的沙發是在下的「蘋果樹」,與主約會之「老地方」。每當坐下,自然感到與主很親近,在那裏可全情投入與主相交中,又可盡情傾吐、盡情流淚,更可盡情享受與歡笑。

心有所繫

  在默想的操練中,最大的難處莫過於對付及約束如萬馬奔騰般的思想。要有較長的時間禱告並不太難;要達到心無旁騖,專心一志,卻絕不容易。學習安心、學習等候,學習不被環境及胡亂思想所影響,才能進入靈的境界,可以見到主,與主相交,更可以聽到主微小的聲音。有時需要更多的時間操練,才能使自己內心的波浪平伏;而最簡單又有效的方法,便是「勿急躁」。我們通常最大的毛病是心靈仍未準備妥時,便為很多事情禱告,卒之令到心意更加煩亂。特別當我們面對困難重重時,處身於風聲鶴唳之環境中,思慮煩擾正是默想的致命傷,以利亞便是一個例子。當他心疲力竭、灰心失望、生命危於旦夕,神要訓練他安靜等候之功課。祂吩咐他出來,站在山上,在耶和華面前。聖經記著:

  「那時耶和華從那裏經過,在祂面前有烈風大作,崩山碎石,耶和華卻不在風中;風後地震,耶和華卻不在其中;地震後有火,耶和華也不在火中;火後有微小的聲音。」(王上19:11-12)

  我們所期待、所渴求的就是心境平伏,聽到微小的聲音。要達到此境界,首先應自我約束,禁止自己胡思亂想;當發覺有雜念攪擾時,便應自我克制,只容許自己思想集中主身上。這是最基本的操練。初時未必很快便收效,可以嘗試唱一首心愛的詩歌,或默想一節聖經,可以重複又重複的唱或背誦,如此便容易令自己專注,思想集中,將自己帶入與主靈交中。當然,還有一事是不容忽略的,就是要徹底對付罪,清除與主之間的攔障,因為「非聖潔, 沒有人能見主。」(來 12:14)

意有所授

  近期盛行的靈修神學,所倡導的是打坐式的冥想。無疑,他們提供的方法,可以令人心靈有安舒及快感,使人有超脫離俗的感受,對很多人的情緒、心靈及精神方面似有裨益。我們無意作任何評論,但是我們得強調,也絕對堅持一項原則,就是若在整個過程中,只追求個人超自然感受,而對象不是主的話,這種經歷是不正當的,同時也是危險的。我們所渴求的默想是能更多且更深入的認識主,經歷主,我們的身、心、靈要與主契合。有一節詩歌最能表達這種心態:

  當每次我想到天上的福氣,讓我心切羨慕在彼會見你,我在此在望希只有你再來,我在彼所快樂只有你同在;主求你教訓我活在你面前,在早晨在晚上只有一世間,不讓我心快樂若我在愛慕,在感覺或思想無你的事物。(《平安詩集》第316首)

在前面一節又提到﹕

  我每次如夢想人生的善美,親愛主我求你必須也在內。因此在默想方面的操練中,我們可集中我們的思想,思念主的屬性:

  祂是創造的主──我們應當尊重祂
  祂是拯救的主──我們應當信靠祂
  祂是賜恩的主──我們應當仰望祂
  祂是得勝的主──我們應當高舉祂
  祂是尊貴的主──我們應當歌頌祂
  祂是生命的主──我們應當事奉祂
  祂是寶貴的主──我們應當愛慕祂

  我們可以思想主無窮的屬性,並以不同的心態對祂回應。此外,我們更可以聯念我們與主的關係。中國在人倫的理論中,提出五倫的關係,完全可以套入我們與主的關係中:

  君臣──祂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我們有機會事奉祂,而祂也樂意我們服事祂,是何等榮燿的事。
  父子──祂是神,又是父。我們是祂的兒子。在祂的蔭庇下,我們何等安全。
  兄弟──基督是長兄,是嗣子。我們和祂同作後嗣,是祂的兄弟,何等奇妙。
  夫婦──其實我們與主是門不當、戶不對的,我們絕不能高攀,但我們竟然成為祂的新婦,將來與主永遠結連,我們何等榮幸。
  朋友──是主親口說:我乃稱你們為朋友,且是知心的朋友,因祂從父所聽見的都告訴我們了,我們是何等的喜樂。

  從思想與主的關係中,我們對主有適當回應,這樣的默想會使我們的靈魂甦醒,會增添我們對主的認識,會重整我們的心志,會讓我們更嚐到與主相交的滋味,會增強我們默想的效果。

靈有所感

  當我們進入與主靈交的最高境界時,我們的心與主的心相連結,有時非言語、理性、悟性所能表達或領悟。很多時我們很費解,情侶見面相處何以能這麼長久?他們傾談何以會喋喋不休?何來這麼多話題?有時又可默然相對,長久而不生厭,正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他們的心境當非局外人所能明白。其實這也是我們與主靈交時所渴慕的境界。當我們的靈與主的靈相通時,我們不用思慮說甚麼,想甚麼,因為裏面有自然的反應:我們的靈是活躍的,是喜樂的,我們有說不出來的享受,歎息,甚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甚至說方言,也不足為怪。我們的重點在追求主,親近主,享受主;同時又讓主享受我們。當主的靈感動我們的時候,以上的感受和反應也是很自然的。難怪

詩人在如斯經歷後有這麼美的回應:

  「主與我心心相印, 緊緊的以愛結連。」
  「你的靈豈非已見過祂, 你的心曾否被祂所奪﹖你當認祂為人中第一人, 歡喜選上那上好的福份。」
  「啊﹗祂的豐富, 雖則我不能言, 但我心靈實實在在知道, 啊﹗祂的甘甜, 雖則我不能言, 但我心靈實實在在嚐到。」